王殿臣同志简介:

王殿臣(1926-1998),武城县马庄村人,中共党员。 10岁在本村小学读书,后又去李堂读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到恩县“恩记广货铺”、“德州火车站”当学徒。学徒期间在地下党的指派下,秘密地帮助地下党传送信件、消息,还向周围的其他青年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抗战胜利后,王殿臣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干训班”毕业后,按照组织安排回家乡教书,他利用冬春两闲组织群众学文化,同时向群众宣传党的土改政策。1947年任恩县县委办公室干事,1955年后任恩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平原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委员、县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县人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1966年11月任德州地区农林局局长、农业局革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71年10月任商河县委第一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在商河县工作的六年中,为改变当地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组织发动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他总结出:“沟成网,地成方,沟渠路旁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全县110万亩耕地,80%实现了遇旱能浇、遇涝能排,成为德州地区农田基本建设的典范。被省委授予“山东省植树造林先进县”荣誉称号。他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征求基层群众意见,被群众誉为“跟党走没俩的”、“庄稼人的好书记”。 1977年7月,任中共德州地委副书记,1978年9月,任德州行署专员。1983年10月,任德州地委书记兼德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一政委和师党委书记。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抓住机遇,发挥政策威力,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挥传统优势,确立了“以棉保粮,以粮促棉”和“粮棉一起抓,重点抓棉花”的工作新思路,此后五年,全区棉花以每年l00多万担到200多万担的速度递增,到1984年,棉花总产达到870万担,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1984年,全区粮食总产超过40亿斤,比1977年翻了一番。扭转了广大农民长期“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贫困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7元提高到456元,增长8.7倍。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胡耀邦、李鹏、万里、姚依林等同志先后来德州视察、调研,肯定了德州的成绩,并给予了极大鼓励。 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王殿臣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审时度势,紧密结合德州实际,调整经济工作重点,适时提出并制定了“提高农业,大上工业,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振兴德州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措施。极力推进工业改革,使德州乡镇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国营、集体、民营、个体“四个轮子”一齐转的良好局面,工业薄弱的状况得到较快改变。通过深化改革使德州机床厂、德州棉纺织厂焕发了生机,先后兴建了德州胶合制板厂,齐河造纸厂,.德石、津浦铁路专用联结线。在争取华能德州电厂定址、八里屯煤场建设等重大事项上发挥了主要决策者的作用,为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殿臣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四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六届省人大代表和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94年离职休养,1998年病逝。王殿臣 山东省武城县马庄村人,1 9 2 6年4月出生,1 94 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 94 7年2月参加工作。1948年1 0月-19 56年3 月,任恩县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主任:1956年4月-19 66年 1 0月,任平原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委员、县委常委、书记处书 记、县人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1966年1 1月-19 71年9月 任德州地区农业局局长、农业局革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 971年1 0月-1977年6月,任 商河县委第一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7年7月-19 78 年2月,任德州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副主任兼商河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1978年 3月-1978年8月,任德州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9月-198 3年9月 任德州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1 98 3年1 0月-1986年1 2月,任德州地委书记,兼 任德州军分区第一政委、德州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第一政委和师党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 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六届省人大代表,第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 人大代表。1 988年1月1 3日病逝,享年7 2岁。 王殿臣,1 926年4月生于山东省恩县(后划归武城县)一个农 民的家庭里,兄妹5个,他是老三。父亲王宪章,读过私塾,是村里 比较有文化知识、善长书法的农民,深得人望;母亲徐氏,为人贤德, 持家勤俭。 王殿臣自幼聪明乖巧,通情达理,勤奋好学,从7岁即从父读私 塾,凡读之书多能记诵,9岁到本村小学读书五年,1 4岁考入李堂高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王殿臣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