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退休篇(中)作者/水手

水手 发表于2019-11-29 10:31:58

六、重返烟台

转眼间就到了2001年的春节前夕。

女儿来电话说:“学校要放寒假了,她已和两位回云南的同学一起订好了从青岛飞昆明的机票。最后放假的那天,下课后就和两位同学一齐打个出租车前往青岛机场,乘第二天一早的航班直飞昆明。”

知道女儿要回来,我们老两口很高兴。因为孩子没有单独出过门,就擅自通过电话给她们订了机场酒店的房间,并电话告诉了女儿。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女儿放假那一天。孩子下课和同学一起打上出租车后,打来一个电话说:“我们已经打出租车向青岛机场出发了,不过天上下雪了。”我们告诉她:“路上注意安全,到酒店后来个电话,报平安。”

接下来就是等待,漫长的等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计算着一分一秒的时间,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算着时间,烟台大学到青岛机场100多公里路,哪怕再下雪也应该到青岛机场酒店了啊,怎么还不见孩子的电话?我开始坐立不安,发急了。老伴宽我的心说:“莫急,莫急,可能有事耽误了打电话,一会就会来电话的。”焦急中再等待,时间又过去一个多小时。此时,不只我急,老伴也开始着急了。我们开始遐想,是不是雪太大道路出问题车走不了啦?是不是车半道坏了?是不是出什么交通事故了?是不是……什么都设想到了。左等右等,一直没等到女儿的电话,急了,急了,开始采取行动了。首先给已订房间的酒店打电话询问孩子是否到达酒店,酒店答复:“预定入住的人还没到达入住。”急了!接下来,不惜动用职业优势,首先给烟台交警支队打去电话,询问烟青路是否因下雪堵塞或有交通事故发生。得到答复:“烟青路畅通而且没有什么交通事故发生。”这下更急了。会不会几个女学生遇到什么不测?接着还是打电话。给烟台、青岛市公安局110打电话,介绍了具体情况,向他们提出帮助查询的要求。询问了机场附近的治安情况以及是否有治安问题发生等。得到答复:“目前还没有接到任何有案件发生的信息。”这时已是深夜3点多钟了。焦急啊!焦急!一夜无眠,在焦急中度过。那一夜熬白了几多黑发,流下了几多焦急的泪水。

煎熬到第二天,在孩子们的登机时间(孩子们是早九点的起飞时间),我们直接打电话给青岛机场航站楼报上孩子机票号询问,有没有孩子登机情况?得到答复:孩子已经按时登机。哦哟!一口气才算落了!赶紧的驱车前往昆明机场接驾。当女儿从机场出站口走出时,我们老两口真是喜极泪下了。

一问孩子才知道,由于出租车驾驶员给她们介绍了一家离机场更近更经济实惠的酒店,所以没有去我们给预定的酒店下榻。加上孩子一人住一个房间,手机没电了,天晚了就没有去打扰同学借手机给我们打电话报平安,因此出现我们昨晚的虚惊一场。急白老年头。哈哈哈……

有如此的经历与惊吓,加上提前退休的到来,到了2001年大概9月底吧,孩子暑假要返校时,我们就决定了与孩子一起前往老家山东等地及烟台做一次长期旅游。

安排好家里一切事物,做了充分准备,比如:长期外出的生活必需品、头疼脑热用药、冷热季节穿衣戴帽等等、等等。一家三口又踏上了北去烟台的列车,又是喜气洋洋的一路。

到了目的地烟台后,由于打好主意将扎根“沙家浜”好好玩一番。所以决定以最适合的方式租赁一间适合的住房,以保证吃喝玩乐之需。因此,一到烟台大学所在地,我们就展开了积极的租房运动。经过权衡利弊,我们以三百元一月,暂付半年房租的价钱,租下了离烟台大学大门五百来米的一栋小区单元楼三楼一间带厨房、卫生间的房间,房间水、电、气齐全,就是地面没做处理还是毛地。

租下房间后,我们用两天的时间用地革对地面进行了处理。购买了一应生活用品,基本让其达到了舒适生活水平。

从此在异地他乡优哉游哉的做起了寓公生活。清早迎着旭日东升的朝霞漫步于银色海滩。接下来步入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与卖小菜、鱼虾的小贩们讨价还价,采购一些时鲜小菜,小鱼、小虾、小蟹、小蛤蜊之类的海货。再接下来中午饭后的午休是必不可少的。晚饭大多数都很丰盛的。饭后踏着夕阳余晖的海滨一游也是每日的必修课。其它时间上网、看电视、闲逛,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啊!

哪怕是住在金銮殿,再好的日子也会腻味的。一个月后,待到把学校周边及烟台的大街小巷都逛遍了以后,就开始浑身不自在了,得想办法找点乐趣。钓鱼!烟台大学周边有很多小水塘,看着像有小鱼的样子,也有人时不时地蹲在水塘边垂钓。钓鱼,我原来多少还有点兴趣。

说干就干,置办了一应用具和行头,到野地里挖来蚯蚓(也不知道烟台的鱼们喜不喜欢吃那玩意)选了一个离家不远的水塘子,开钓。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池塘边找了个背风阴凉地方坐下,像模像样的穿钩、抛线,就等鱼儿上钩了。池塘里风平浪静,秋阳和煦,蜻蜓飞舞,蛙声朗朗,陶醉啊!

时间在漫游,一分一秒的大踏步前进着。太阳向着百尺竿头的高度一爬再爬,把和煦的阳光一点一点地加温,为的是让北国大地充分地感受她一年里最后的温暖。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时近正午,和煦的阳光变成了烈日炎炎的毒日头。蜻蜓收起了翻飞的翅膀,停歇在鱼竿的尖头。青蛙停止鼓噪的歌喉,躲进了阴凉的芦苇丛中。倒是那不知疲倦的知了一声声地高歌着永恒的旋律,还有那北方的花蚊子,无声无息地寻找着机会,对池塘边的渔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渔翁在毒日与花蚊子的攻击下提着桶内仅有的一条二指小鱼落荒而逃了。

回到家静静一寻思。不对啊!守着大海到小水泡子里垂钓,傻啊?得到大海边去经风雨见世面才是男子汉的作为呀,何必在小水泡子边受毒日头、花蚊子的气。但我一个内陆来的汉子,别说海钓,大海还是头一次见到。没问题,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学,到海边找老师去。不耻下问的我,屁颠屁颠的到海边找海钓者拜师学艺去了。

经过小商店时,不抽烟的我,特意买了一包我们云南玉溪的红塔山香烟,作为拜师学艺的敲门砖,向着大海边有垂钓者的地方溜溜达达地去了。

“老师傅,钓鱼哪?”我向一位垂钓者打着招呼过去。

“嗯哪”,钓鱼者就那么一哼算是客气的回答了我的问话。

我问:“这能钓到鱼吗?”“能吗,看着!”钓鱼者白我一眼说道。

我知趣地赶快掏出红塔山香烟给钓鱼者递上一支,自己也装模作样地叼上了一支。火,没火,本来就没买火哪里来的火。我再一次装模作样的摸了一下衣服口袋,“忘带火啦”,我笑咪的对钓鱼者说。

“我这有,我这有。”钓鱼者客气的放下鱼竿,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先咔啪一声打着火为我点上烟,然后自己也点着我送他的香烟。“红塔山啊,好烟。”钓鱼者边嘬着嘴吸着烟边和我说起话来。

“是啊!从云南来大海边玩,看看大海的鱼怎么钓,学学。”我漫不经心的说。

“云南人?”钓鱼者问道。“我山东人,老家临沂的,老辈追着老蒋下了云南,回山东老家到处走走看看。”我说。

“哦,感情。游子啊”钓鱼者拽出一句文化词。“可不是吗,代父回乡啊。”我也配合着拽。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套着近乎。他为了我的烟,我为了他的钓经。

从他的嘴里我得到了我所需要的海钓经。海钓与我们的河钓、塘钓、湖钓完全两回事。海钓,首先,鱼饵得按海鱼的胃口准备,钓大鱼得用海虾。钓小鱼得用海蚯蚓、海肠子。其次,海钓得会赶海潮,钓涨潮,不钓退潮。涨潮时鱼们追着海潮找吃的,那时哪怕是生手也能尽兴地满载而归。退潮时就是你追着吃饱了的鱼们开欢送会了。而且,海钓竿不用浮漂,全凭甩竿收线的手上技巧与有鱼无鱼的手感。还有就是用的是串钩,一根线结十好几个鱼钩,闹好了,一次能钓上十多条鱼。

经验学足,实践开始。

首先按海钓的准则重新准备了钓具行头,再向海边渔民借了沙铲到海滩上挖了海蚯蚓。说到挖海蚯蚓那可是个技术活,不是像我一样的非大海边的垂钓者或生手能干好的活。

海蚯蚓:生活在海岸边潮湿的沙里或沙滩上。当涨潮时从沙里钻出来觅食,以动植物腐败的尸体为食,潮水退去时钻入沙里躲避阳光和天敌的伤害。

海蚯蚓钻洞极快,想挖到它不是容易的事,如我一样的挖掘新手能挖到半节的海蚯蚓就算不错了。因为海蚯蚓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金蝉脱壳丢下半节身子给天敌而主体脱身而逃。

我们在海岸边的沙滩上追逐着狡猾的海蚯蚓。挖啊,挖啊,费力八气的挖了半天,才挖到七八个半条的海蚯蚓。

第二天是星期天,女儿学校放假。我们一家三口一大早就奔海边而去。到了海边一看,海水正在开始涨潮。

海水涨退潮的时间听渔民们说,一般是这样的:开始涨潮到开始退潮,大概要经过6个小时的周期。即涨潮2小时,平潮2小时,退潮2小时。

我们遇到的应该就是海水刚涨潮的时间了,也就是说,这是钓涨潮鱼的最佳时机。我抓紧时机拿出鱼竿,穿钩引线,向着滚滚而来的潮水抛出第一竿,接着慢慢往回收线。嘿!奇迹在手的感知间发生了,鱼竿在鱼的作用下颤抖,颤抖,激烈的颤抖。哦,凭着往日垂钓的经验,这种感觉来自鱼儿的奋力与鱼线的张力的对抗。这是收获的前奏与喜悦的交织,拉网哟,拉网哟……拉网小调随口而出。鱼儿在歌声中露出了水面,活蹦乱跳地被拉上了岸。一串十五个鱼钩,一个不少地挂着十五条筷子长短的“梭子鱼”。丰收啊!平生第一竿大海的馈赠。喜得我手忙脚乱,喜得老伴、女儿活蹦乱跳。接下来,一竿一竿又一竿,闹得我们锅满盆满鱼都没放处了。我追逐着快速袭来的海潮往上退,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涨上来的潮水远远地留在海中无法把钓到的鱼们送到岸边交给老伴和女儿,这时只有把鱼装在自己衣服口袋里。哦,没有多久衣服的口袋就装满了鱼儿。再回头一看我的位置离海岸边已是几十米远了,海水基本淹过了我的肚子啦。收竿,收竿,快快逃生要紧。

大海啊,大海,生我养我的地方……真是名副其实啊。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享受钓海鱼的乐趣一直伴随在我的身旁,一直留恋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七、烟台开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你打开电脑点击收索“烟台大学过桥米线”,你就会赫然发现,有不少记载一家云南退休警察在烟台大学附近开的过桥米线店的赞美文章。

文章大多说道:有两位云南缉毒警察夫妇,因工作原因,提前退休后,必须远离原工作地域,不远千里,从云南到烟台生活,在大学附近开了一间地道的云南过桥米线店。小店的过桥米线口味纯正,经营的云南家常菜菜品花样繁多,口味正宗,价格公道,老板热情好客。”呵呵,这间带有一点传奇式的小店就是本人开的了。

记得那年在烟台大学附近租赁了住房,女儿在大学里读书上学,我和老伴游山玩水,其乐融融。

一段时间后,老两口玩也玩够了,游也游烦了。正当闲极无聊之时。一天,在不经意之间发现学校大门外的集市里有一间20多平米的店面在出租。而且价格一年才1200元。

我们老两口回去一合计:一年1200,一月120,一天才40元,何不把它租下来做点什么打发时间呢。再一琢磨,发现大学附近有很多卖炒米线的小摊,说明这里有人在加工米线,而且米线质量还不错。还发现,这里除炒米线外,没有一家卖煮米线的,更别说是过桥米线了。向卖炒米线的小贩一打听,叫人不乐都不行。这里的土著人对米线的吃法还仅仅停留在炒米线时代,他们还不知道米线除了炒着吃还有别的吃法。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商机:卖云南过桥米线!

主意一经拿定,心动不如行动。落实了原料供应来源,筹划了小店内部功能,并对学校学生籍贯结构做了一定的调查,发现不但学校有大量的云南学生,而且爱吃煮米线的南方学生也为数众多。

说干就干!一举揭了“皇榜”,租下了小店。

老两口兴高采烈地,辛辛苦苦地,忙上忙下地把小店按云南小吃店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装修。20多平米的房间,我用房间前半部的二分之一做了小店的工作间。工作间的前边有个窗户,窗户下安排为小吃店的灶台,灶是高压液化灶。工作间靠墙的一边加了两台家用液化炉,用于烧汤所用。另一边的一小半是工作间的入口。窗户上方安装了一台风扇式的抽油烟机。围绕灶台的后边一米五处,是我从二手家具店淘来的旧柜台做成的,权当做售卖窗口兼摆放生熟菜品的工作台。工作台的后面是错落摆放的五张长条形饭桌。进门的左边是一个洗菜、洗碗等用的水池,水池旁边是一台电冰箱。小店的外边安放了一个能一次放进三个蜂窝煤的的火炉子,用于熬汤、再加工米线、煮饭所用。哦,小店外还有一块能放下三张桌子的可用地,可供我们临时应急所用(应急的桌子已备好,随时可用)。这样我们的小吃店就基本像模像样的,井井有条的成型了。

接下来为小店的开张做着倒计时的准备。首先,我们为小店取了个响亮的名字“云南过桥米线店”,并请打印复印店给做了个够大的门头招牌,招牌图片的左边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用一双筷子挑起的米线,右边是一口汤锅,汤锅里正在翻腾着的是一只油花花,香喷喷的鸡,中间就是草书的“云南过桥米线”六个大字。 字里行间用各种时鲜小菜、小炒菜为背景,衬托着六个大字,大有一种让人一见就垂涎三尺的感觉。

再接下来就是为开业准备各种的主食菜品配料。

从米线加工处采购来的米线,是一种安徽人做的半干的用机器挤压成形的生米线,这种米线必须进一步的加工。要把米线用开水再煮熟,并要掌握好煮的生熟技巧。煮好后,捞出来用清水掏洗几遍去掉浆水,米线才会像我们云南的一样又爽又滑,又有筋道。这也就难怪烟台的土著们只会炒米线不会煮米线了(他们拿生米线一煮肯定的就都成糊糊了)。

从超市里买来鸡骨架,作为煮汤的主料。山东有很多的集成化养鸡场和鸡们的屠宰场,鸡们在那里进行精加工后的骨架就成了各超市、市场的廉价品了,鸡的骨架才两元钱一斤。当地的土著小贩们一般是贩来做成烤鸡架出售,而我把这得天独厚的美味购买来做成了过桥米线的高汤。当然,高汤里的秘方只有我们云南人才知道,它必须有我们云南的宣威火腿骨、牛腿棒骨、猪筒子骨等等、等等,方为过桥米线高汤。

鸡蛋、鹌鹑蛋、猪里脊肉、玉兰片、木耳、香菇、时鲜小菜一应的过桥米线配料都从超市、市场采购而来,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准备停当,还烫了一大盆香喷喷的北方人叫的油泼辣子,我们云南人叫的油辣子。

明天就是开业的日子。“大姨妈”的女儿也从工作地河南郑州赶来祝贺开张帮忙。早几天,女儿就向在大学读书的云南学子们发出了邀请函:凡我云南学子,开业当天来甩过桥米线者一律免费。其它人等五折优惠的海报广告也一并发出。

说来,值得一提叫人高兴的是,开业的前一天接到老同学蒋浩同学的电话;她将在开业当天带领全家前来祝贺我们的云南过桥米线店开业大喜。

蒋浩,女,绰号胖冬瓜。我思茅五.七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那时学校以连为年级,以排为班级,以班为小组,她为班长,我是班副。我们带领着一排三班的十来个同学,在思茅莲花乡下乡的近一年时光里,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我们班处在全连的最边远一个村寨,“丫口田村。”我们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一起艰苦着比其他班排要艰苦的艰苦。我们共同创造了多个三班的第一:分配最边远村寨第一,爬上思茅最高山“莽过山”第一,(爬上莽过山就能看见普洱的西门岩子),全连盖房子(莲花乡建校舍)最先完工第一,等等。五.七中学的同学们都说三班的成绩大多来自他们的一文一武的班长和副班长。

在我参军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还与蒋浩同学通着书信联系,她在书信里老是为我修改着那些错别字,俨然一个小老师一样。

这次能够在烟台与蒋浩同学重逢也是一个巧合。原来听说她上了重庆什么大学,后来结婚就定居在了重庆工作。蒋浩的老家是山东烟台,父亲蒋学冉是山东烟台的人,是与我的父亲一起从山东南下云南的同志,在思茅邮电局做领导工作,后来离休回到烟台养老定居。这次我到了烟台,父亲找到蒋浩父亲在烟台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交给了我,让我代他去看望一下老同事、老朋友、老战友。

几天前我电话联系了蒋浩的父亲蒋学冉老前辈,说了父亲的名讳。老前辈激动地邀请我们到他在烟台干休所家里做客。当时他是忘了还是不知道我与他女儿蒋浩是同学,所以并没有告诉我蒋浩当时正从重庆来烟台探亲,正好也在家里。

那天我和老伴、女儿,带着父亲让我们送给蒋老前辈的礼物,前往蒋老前辈的家。进了家门,我们向蒋老前辈道了问候,蒋老前辈让我们在客厅里坐下后,向厨房里喊了一声“浩啊!给客人沏茶”随着“唉”的一声,从厨房里走出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她走到客厅中央就停住了脚步,大声的,惊喜的叫了起来:“哎呀!李明,是你啊?”我听蒋老前辈叫的那声“浩啊”时就有些纳闷了,但没敢肯定她叫的“浩”就是老同学蒋浩。我激动得语无伦次的啊、啊了两声说:“怎么是你啊?你不是在四川重庆吗?怎么在家里?”她说:“我退休了,回来看望老人的,你们是来烟台玩的吗?”我们向蒋老前辈、和蒋浩及我的老伴、女儿做了关系介绍,大家高兴的一起道喜贺巧。我和蒋浩同学聊了很多大家分别后的情况,一起美美地吃了一顿饭。临走时我告诉了她我开云南过桥米线店的开业时间,也就有了她要带领全家人来贺喜的一幕了。

开业的前一天晚上熬好了一锅肥肥的、浓浓的、香香的汤,并做好了一应的准备工作。开业时间定在第二天上午11点正。

按我与老伴的本意,我们开这个小店不为赢利,只为消磨时间,一天里能有那么几个客人,最好是大学学生坐在那里静静的吃着我们做的过桥米线或香香的家常菜,陪着我们说说家长里短,新闻奇事,女儿下学回到小店也随时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反正在家做自己吃的饭菜也是做不是吗?其实开店的想法就是休闲娱乐罢了。

过桥米线店开业那天的一大早,我和老伴就到店里先把米线煮好,漂洗好,准备好。把汤炖上,然后切肉、切菜、装盘,不到九点钟就完成了一应准备工作,开始了左顾右盼的等待。

时钟溜溜达达的转到了十点半。突然,呜呜央央的、潮水一样的,向着我们的小店涌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学生们。女儿也来了。人们在小店前黑压压的站了一大片。这一下可吓着了我和老伴,这么多人怎么应付啊?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咬牙,一跺脚,大吼一声“云南过桥米线店开业啰!”学生们一片欢呼:“开业啰”!客人们争先恐后地找座位坐下,没座位的站着等座位。我和老伴忙着一碗一碗又一碗的做着米线,女儿一碗一碗又一碗的送着米线。客人们往我们的装钱的筐里自己放着钱,自己找着应该找补的零钱。

正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老同学蒋浩一家三口加两个姐妹共五人到了。我不好意思的说:“老同学自己找地方坐吧,尝尝我的手艺。”说完这话自顾自地忙去了。

这一忙忙到中午二点以后,人才慢慢的稀疏下来,我们才昏头昏脑地喘过一口气来。这时女儿告诉我们蒋阿姨他们刚才回去了。我呀的叫了一声,一拍脑袋说:“忙晕了,忙晕了,慢待老同学了。”女儿说:“不但慢待,人家一家人在这里忙前忙后的帮着收碗洗碗。吃没吃米线都不知道呢。”我哎……的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苦笑一下。

下午从四点以后,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才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坐下来关心一下自己和老伴,还有女儿和她的表姐。

开业那天回到家已是夜里11点了。呵呵,没忘了拿出钱筐点帐,这一点,累了一天的同志们开怀地笑了,因为那天纯利润进账一千六。呵呵,当然里边一定有相当数量的礼金,因为后来的经营利润从来没有那样的暴利过哦。

我一生经商的唯一经历就那样的开始了。

起五更,睡半夜,穷转饿算,不辞辛苦,充分地展示了小老百姓对生活的向往与拼搏,充分地体验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们的挣扎与欢乐,充分地尝试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智慧与纯纯精神世界。

开店的初衷与开店后的现实发生了矛盾的转化。原来只想开个小店是为了消遣,在轻轻松松的经营中找到一份乐趣。殊不知,过火的生意与作为主要客源的学生娃们的青睐,使我们无以挽回地陷进了苦苦的经营苦战之中不能自拔。

清晨我们得5点钟左右就披着星星出门,到小店里后老伴就得生火、烧水,准备煮饭,再加工米线。而大多数时间我就得马不停蹄地乘首班公交车直奔十公里外的烟台城,采购一天的必需品:猪肉、牛肉、鱼、海鲜和必须的特色的各种调料,因为烟台城里的大型农贸市场才能采购到价廉物美的特色货。采购完就得又风风火火地乘公交车在九点钟前赶回小店,做一天开张前的准备工作。

小店的一天经营,基本得用5斤猪肉、5斤鱼、15斤土豆、10斤大白菜,其他各色时鲜小菜10多斤,5斤色拉油,30斤大米,30斤米线。还得按客人们的所需,随时到附近的农贸市场紧急采购所需菜和原料等等。

一般每天的早上11点前后学生娃们放学下课,小店就开张了。孩子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往独来,或吃米线,或点炒菜吃饭。我就在老伴接待客人的声声报菜名中忙碌开了。切魸劈砍,菜刀纷飞;煎炒烹炸,锅铲乱舞;炉火正红,叮叮当当好不热闹。女儿下学回到小店就帮着给客人们递菜、收碗、算账。这样每天忙到中午近一点半钟方才落幕,然后一家三口坐下来喘气吃饭。饭后稍事休息就得到附近的菜市场采购一些第二天的常用蔬菜。接近5点钟时下午的忙碌大战就又开始了。每天的晚上9点钟能准时关门打烊就很不错的了。

日子就这样忙碌又平凡,充实又辛苦地过着,这一切的一切用几个小故事来概括、点缀、展示它吧。

有一天,一个常来吃饭的学生娃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叔叔,今天您做的酸辣白菜怎么和我昨天吃的味有点不一样啊?”我一听,坏了,我这自学成才,半路出家的手艺,哪能做到持之以恒的一个味啊?我偷偷的一整脸红,急中生智,开玩笑地,半真半假的回答说:“孩子,你了不起啊!大叔做的菜味道不同你都品出来啦。这就对了!大叔就是要你们每天吃的菜的味道都不同,让你们换着口味的吃,你们才能吃到各色的美味,才不会吃烦了大叔的手艺。”大学生娃被我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还急忙的谢谢大叔。

记得有一个武汉来的大学生娃喜欢吃鱼,但他经常自己到市场买了鲜鱼拿到小店来叫我给加工。一次,两次无所谓,天长日久,长此以往,我们还得陪料、陪工、陪时间,感觉难以伺候,但推辞又难以启口。这天武汉同学又提了一条一斤来往重的鲤鱼到小店请我给加工。那天人特多,我也有点烦了。我不动声色的给他做鱼,我首先在煎鱼的时候有意把火开的大点,快速把鱼的两面煎得黄黄的很漂亮,然后在糖醋加工时减少了一点时间,目的是让鱼里面还带点不大熟的感觉。武汉学生娃津津有味的吃着,我不时的偷眼看看他的表情。他吃着吃着,筷子在鱼身上来回的翻动起来,我偷偷的开心的诡秘笑了。学生娃最后忍不住开口问我:“大叔,这鱼里边怎么有点不大熟啊?”我笑着对他说:“您今天拿来的是条鲤鱼,我们云南人的做法就是,要做到里边带点血丝才叫好吃,才叫做鲤鱼有两把刷子。”从那以后这个武汉学生娃就很少再拿鱼来请我加工了。也可能是他问了其他云南学生得到相反的答复,猜到真正的原因了吧?呵呵呵,我够坏的吧?

小店开张以来,我本想:我们做的是云南口味的家常菜,云南学生娃来吃的应该更多,但后来来吃饭的反而是北方学生娃占的比例更大些,有的学生娃基本天天顿顿把小店当做自己的家或是食堂了。

小店还经常有外国学生老师前来关顾。他们最爱品尝的就是我做的土豆泥,呵呵,也就是老奶洋芋了。还有春卷,油焖大虾。

我们和大多数学生娃的关系都相处的很融洽,有的学生娃放寒暑假回来后还带来家乡特产送给我们。当然,对于有那么几个不懂事不礼貌的学生娃,我也用我的方式结结实实的教育过他们。

比如,有一天下午快四点钟的时候,我们正在做准备工作,来了几个穿着打扮奇形怪状的学生娃,进门伊始就大声八气的叫嚷给他们做饭做菜。我一开始客气的说:“请同学们稍等一会,现在我们正做准备工作,五点后才能开张做饭做菜呢。”他们中的一个很牛气的人说:“老头!快做,快做!我们等不了啦。”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挥舞着切菜刀大声吼到:“爱哪里吃那里吃去,老子今天不伺候你们!滚!”呵呵呵,也可能是学生娃们平时大多知道我们的底细吧?看我一发威,乖乖的就撤退了。

还有一次,来了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吃过桥米线,看样子是准备吃霸王餐的。那天是接近中午收摊时分,我也没太多的事,看出苗头后就坐他们旁边,边休息,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和他们聊天。他们问我:“听说你们是退休警察,会武功吗?”我说:“我不大行。”指着坐在店里的老伴说:“她行,你们有会武功的去和她切磋切磋,你们最好一起去,看她能不能把你们都放倒。”这几句话他们听进去了,吃完米线乖乖的给钱走人。

这就是李大厨开店。哈哈哈……

云南过桥米线店经营了四个月时间,让我充分的体会了创业的艰难,开小吃店的艰苦。

由于店小利薄,我们没有请小工之类的,只是老家的堂兄弟媳妇来帮忙了一个来月,走时,我们付了她800多元钱。后来小姨妹及姨妹夫来烟台玩帮了我们一段时间。

最后关张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大多是因为累得受不了啦。那时真累到手抽筋,两个手掌的手指都握不拢了,两个手掌拿刀切菜,拿勺把掂锅都拿不稳,得戴上一双厚手套才能握紧刀把和炒勺把。有一天,给一个客人煎鸡蛋饼,由于手的问题翻锅时重心把握不好,滚烫的鸡蛋连油一起翻到了我的手背上,烫伤了手。从此关门歇业直至转店“退休”。

经营小店四个月,我们可能得纯利润三万多,基本解决了烟台行的吃、喝、住、行及女儿就学的学费问题。

呵呵,我们的菜品价格大概是:红烧肉8元一份,红烧鱼5元一份,酸辣白菜2元一份,煎炒土豆丝3元一份,反正没有一个菜是超过10元的。

说来也巧,也是我们的运气好,我们把小店转让出去后不到两个月,由于市场规划搬迁,留下的经营户大多数都只能忍痛挥泪关张了。

八、反思小店经营

几个月的经营,留下一肚子的疑问与难解的感知。

我们是退休的国家干部,虽然人已退休,但知法守法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素质还是深深地存在于机体内的。

小店开业前,我们老两口就开始跑前跑后的一心想完善一切应有的经营法律、法规文书,没想到我们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大多以推诿、搪塞、敷衍的态度而对,经过几天热情的奔跑,最后以一事无成而告终。

后来一起在市场里经营小吃店的邻居告诉我们:“傻啊!别去办理那些东西。你真心想办,人家政府还看不上你这点小钱,你们这是自找麻烦。不去办,人家还落得个清闲。”邻居们还特意告诉我们:“每到上面来通知,要进行检查时,相关部门都会事先来给打个招呼的。那几天你关门歇业就是了。”目的嘛,不言而喻,你别让上面来人检查到无照经营,别给他们找麻烦,让人家的上级抓他们工作不到位的罪名就皆大欢喜了。这样两全其美的,国家吃亏的勾当老百姓何乐不为呢?!

邻居们还谆谆教导说:“当然啦,我们开店的也应该识相一些,人家收税的,检查卫生的,市场管理的同志来了,进了你的店,你就应该给人家些面子意思意思。” 哦,原来如此。我们的政府在老百姓心里就是无论公私事都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工作的啊?

呵呵呵,所以,后来经营小店,我们是标准的三无户:无工商许可证,无卫生许可证,无税收缴纳证,一直跟着邻居们配合着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与国家大政府的相关部门打着游击战。真可谓:“敌”进我退,“敌”来我走,“敌”疲我打。游击战里出效益啊。

在经营小店的日子里,我们与开店的邻居们朝夕相处,从一个国家退休干部,原来的社会管理者变成了一个社会活动参与者,被管理者。角度的转换,使我们也感触颇深。

首先在商言商,商人的基本素质就是“以本求利,”这就是邻居们告诉我们的做生意的座右铭。说白了就是:一分钱拿出时要掰成两半甚至几半用;收入时一分钱要创造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那就是商人的经商之道。只要在经营活动中不以欺诈手段谋取利益,做到货真价实,公平买卖就是好商人了。所以,从此我转变了对商人以本求利的看法,自己也心安理得地融入了小店经营谋利的活动中。比如:一斤白菜的价格是1毛5分钱,加上加工成本,油盐酱醋,人工、房租等等,应该大概合2毛8分钱。一斤白菜可以做最少三盘酸辣白菜,每盘2元钱,那么3盘就是6元钱。利润就可想而知了。再比如:过桥米线。一斤米线5毛钱,一斤做4碗,加肉、蛋、菜、汤,人工、房租等,大概一碗成本合2元钱。我卖5元钱一碗,一斤米线的利润也就是三倍多哦。呵呵呵,客人们还一个劲的夸赞好吃,价廉物美,这就是我心安理得经营的来源了吧?

放弃小店的经营,一个是累,身体不适应,还有就是影响女儿的正常学习。我们老两口忙不说,孩子下课大部分时间都来小店帮忙,造成了学习、身体两不利的局面。呵呵,这样一来与我们的初衷就大大地相悖了。所以,关张为上。

浏览:1231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