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沂蒙两代情(文/张莉莉)

地瓜 发表于2018-08-27 19:04:20

我是在追寻爸爸的遗迹时,了解薛亭叔叔的。他与父亲是几十年的战友、至交。他们的性格、人品相似,都是严谨朴实,坦荡耿直,热诚勤奋/工作中拼命,无私,忘我;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

1974年,在文革最混乱的时候,忍辱负重的爸爸张明,倒在了维护党的广播事业的工作岗位上,那年,爸爸才49岁。爸爸去世后,巨大的悲痛几乎压垮了我们。我痛惜地想到:我一定要去爸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沿着他的足迹,寻找他的过去,寻找一个从孤儿到人民公仆的曲折而又闪光的历程,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告慰爸爸的在天之灵。

1995年,我终于有了机会回到生我养我的革命摇篮沂蒙山。在那里,我聆听八旬老人流着热泪讲述薛亭叔叔和爸爸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辉煌业绩,聆听他们在战斗和生活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和动人故事。我踏着蒙山的小径,听着沂河的涛声,沿着当年父辈们走过的路,看到了那些波光粼粼的水库和稻浪翻滚的禾田,感受着父辈们执著的追求,动人的情怀,高尚的境界……

临沂地区莒南县,战争年代被称为华东的小延安。解放初期,这里最早建立了合作社,是全国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1952年薛亭叔叔干莒南县县委书记,父亲作为《大众日报》农业部的主任来莒南挂职任副书记,蹲点一年半,抓农村合作化工作。当我到莒南县十字路镇官地村采访时,村里86岁的老支书吴喜春讲起初级合作化的经历,仍止不住激动得老泪 横流。他说,薛亭书记常常在我们村蹲点,哪家最穷他就住哪家。你现在信吗?当时做县里的父母官的薛书记带头领着社员干,曾与群众一道拉犁、耕地。张明、谢华都是省里下来的,他们也住在村里穷苦的社员家里。当时,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太穷啊!那时是供给制,钱少,但张明还拿出五元钱给村里有病的社员救命。他们白天带着社员下地干活,晚上走访、 召开会议,有一次薛书记当场累倒了。莒南县建立初级合作社、高级社和修水库的经验,后来推广到全国,这是薛书记带着群众拼命干出来的。莒南县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村三个典型,受到毛主席的重视,专门作了批示,成了全国学习的榜样。

薛叔叔和我爸爸不仅带头实干苦干,而且还经常 一起通宵不眠地总结工作经验,撰写文章。薛叔叔领导农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经验,爸爸就及时地给予报道、宣传。1953年3月25日,《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了爸爸写的《中共莒南县一区委员会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发扬民主制定生产计划》。报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提倡发扬民主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同年4月8日,《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了爸爸与薛叔叔合写的《深入总结群众经验中共莒南县委加强生产领导》,同时配发了爸爸写的社论《学习莒南县委的领导经验加强春耕生产的具体领导》。到1953年底,仅10个月的时间,爸爸写的稿件达12篇,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反映了莒南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经验和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 性,对当时全省的农村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村里的老支书在讲述这些往事时,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挤上前来,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当年两位父辈工作和生活的情景,他们讲得有声有色,怀念、感 激、敬佩之情从言谈话语里自然而然地流出。一双双 颤抖的手,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呼唤,再现了当年父辈们与他们结下的鱼水深情。

在莒南县石泉湖村,被称为山东“水库之母”的地方,50年代曾洒下了薛叔叔的心血和汗水,蹲点挂职的爸爸也格外关注过这个典型。、

石泉湖是个贫瘠的山村,在党支部书记李义丰带领下,三年改变了贫困面貌。1953年11月30日,大众日报一版发表了爸爸写的社论《变穷山为富山 ——学习石泉湖农民的社会主义劲头》;二版发表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石泉湖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变石泉湖面貌的人们》等通讯;三版用全版篇幅发表了石泉湖农民改造荒山的一幅幅照片。1956 年12月31日,《大众日报》又在一版以《三年建设计划两年基本完成》的大标题下,发表了爸爸写的长篇通讯,通讯的副题赞扬《石泉湖变成有粮有棉有柴户户有零用钱吃水便利瓜果满园的美丽山村了》,并配发了《给石泉湖贺喜》的社论。

当年的全国劳模、村支书李义丰终生都感念薛书记对他们的帮助,嘱咐儿子每年都要向薛书记汇报村里的情况。他儿子李全彬至今难忘父亲临终时的嘱咐,难忘薛叔叔是如何帮助、支持他父亲开展工作, 如何带领着全村的男女老少,昼夜苦战,建成山东省的第一座水库,开创了历史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 崭新一页。薛叔叔临去世前,李全彬专程从莒南赶到济南,在薛叔叔的病榻前,向他讲述全村人的怀念、感激和依恋之情,在场的人无不听得潸然泪下

临沂地区有一景,那就是遍布全区的三十多座大、中型水库。我采访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同志总是深情地说,这还是五六十年代薛亭书记和地委一班人领着修起来的。今天临沂的农业能够迅速发展,多亏当年修起了这些大水库,修建了梯田,搞了稻改 ……不少农民群众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年没有千军万马修水库、造梯田,今天不少地方很可能还是光秃 秃的荒山。薛叔叔呕心沥血在临沂战斗工作了几十年,他的功绩印在了临沂的大地河山上。

在莒南县厉家寨村,听县委老领导给我们介绍说,当年这儿是全国的先进典型,国内外的人们都到这里来参观,连西藏的同志都来过厉家寨。至今县委的老同志还经常回忆起薛亭书记是怎样在厉家寨干工作、树典型的。而爸爸也为这些典型总结、宣传,几下农村蹲点,写出了不少的新闻、通讯、社论等,被当地称为“铁口金笔”的记者。我对这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怀念追思的深情。今天,这块土地上,战斗的硝烟已经散去,几百万人治山治水的劳动场面已成历史。但是我的记忆中却终生留下了父辈们战斗的足迹。薛亭叔叔和  爸爸就是这样在战斗年代和建设年代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文革”前夕,爸爸在省委宣传部工作时,曾负责筹办了“山东省阶级教育展览会”,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展览会上有大量反映临沂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其中莒南县庄阎王和平鹰坟的事例,激起了几代人的仇恨。当时在省内报纸、电台、展览会、书刊 上,沂蒙老区的昨天和当时的英雄事迹都得到了宣传和展示。两位父辈,都不是临沂人,但是他们的大半生都在为沂蒙山的老百姓奔走呼号、谋取幸福。过去虽然从来没有宣传他们个人的片纸只字,可他们的名字却永远地留在了沂蒙人民的心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薛亭叔叔的女儿薛宁东在郯城、任县委副书记时,整理她爸爸的遗物,发现在一个证明材料上,薛叔叔写下的证明人是省广播事业局的张明。我与宁东才这样在无意中相识、相逢,续上了这段令人难忘的父辈友情。

如今两位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的父辈都已逝世二十多年,他们艰苦奋斗了一生,辛勤劳作了一辈子。今天,党的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他们却没有看到,这使我们更加怀念他们。我常常伫立在烈士陵园,听着呼啸阵阵的松涛,想象他们当年工作和生活的模样。我记下心中点点滴滴的感受,来祭奠爸爸和从没有见过面的薛叔 叔。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天天都在忙忙碌碌,很难见到他有闲暇的时候,很少得到与他相依相聚的日子。在五六十年代,爸爸和薛亭叔叔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在七十年代的动乱中,他们又首当其冲,为党和国家承担了灾难。他们都是负重开荒拉犁的牛,他们是累死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今天,当我打开电视,用上冰箱、空调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爸爸 和薛叔叔,想起他们奋斗一生、奉献一生,却没有走到他们本应享受到的人生旅程。

我们相信,沂蒙山的山山水水会记住这两位平凡而又崇高的共产党员。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为这方土地洒满了汗水。如今,两位父辈的骨灰盒都静静地摆放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内,他们以群山为友,与松涛相伴。两位亲密无间的战友,在烽火硝烟中走到一起,在合作化高潮中聚在一起,在战天斗地的年月里工作在一起。如今,他们仍然相伴在一起。爸爸与薛叔叔,你们当年的奋斗,如今已有了结果。你们的遗愿也逐渐地变为现实,你们磊落做人、一生无悔的品格将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人民权利报》记者。)

浏览:281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通途
    通途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