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学大家刘白羽

源泉西高庄 发表于2019-08-11 18:28:17

    我和白羽同志相识是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他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我是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社长,多次交往相见。20世纪80年代后,我任青岛警备区政委,他两次来青岛疗养,又多次相聚,当年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我清楚地记得,1990年夏季,白羽同志在青岛第一疗养院休息。我从军政委岗位上退下来也已四年了。老友相见,倍感亲切。他在疗养院住了二十多天,每天生活都很规律,多是上午读书,午觉起来后写作。当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撰著《大海》,写朱德元帅的长篇报告文学。这已是他多年的心愿了。

    期间,我有幸与他作了四次长谈,从他“七七”事变前在敌占区工作,奔赴延安,在重庆《新华日报》,参加东北解放战争作战地记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长。我们无拘无束,倾心地谈。谈到具体情节,有时他畅怀大笑,有时又闭目沉思。他一再向我说,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养育了他,战争生活造就了他,指战员忘我精神激励了他,愿永远做一名战士。

    他特别高兴的是,我们两人在战争年代都是战地记者,是新闻同行,一起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采访报道工作。当时他是新闻T作老前辈,我是一名年轻记者,谈话中我不止一次地请教他,而白羽同志却总是那样谦虚地说,互相学习嘛!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是山东鲁中军区军事记者,他是东北地区军事记者。他采访报道的《无敌三勇士》《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成为战争文学名篇,也是我新闻写作的范文。

    在谈话中,他津津有味地说:“从战争中冶炼出来,有生活经历,实践最珍贵。写作这门知识,这门课,也难也不难,不努力不学习,不勤奋就难,只要肯于用功,勤于磨炼,敢于实践,下恒心写起来就不难。要争取时间,把战争年代人的高尚人品、情操、感染人的故事写出来,留给后人。这是我们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啊!”至今,每每我回忆起白羽同志的教诲,心情很不平静。多年来,我悉心地读了他的大作《大海》《第二个太阳》《心灵的历程》《风风雨雨太平洋》等。一个作品硕果累累、当代著名作家的高大形象,时时萦回在我的心中。

    当要出疗养院、回北京时,白羽同志对我说:“治亭同志:你有写作的四个有利因素:一是有参加战争全过程实践活动,二是有30年做新闻报纸工作的基础,三是接触军队领导、英模、干部战士等各类人物,四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敢于写,就可以写出好作品;只要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善于思考、勤于动笔写,就会出成果。”白羽同志讲,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一巨著,是文学的经典。他还讲,他和巴金老人都十分崇拜“一个了不起的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回想》作品。白羽同志到外地,包里总带着这些著作,时时从中吸取写作营养。可想而知,他这样一个文学大家还在苦苦求索学习,我自己更需要边写作,边学习,才能迈步摸索着写点对后人有启迪的作品来。

    当讲到文学作品体会时,他说,文艺作品从来都是从个别中反映出一般,而不是首先或正确或错误地概括出一般。他举例说,《心灵的历程》不是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只写真事,不可虚构。但它是文学作品,依然必须是从个别反映一般,这比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写起来困难更大。然而,白羽同志驾轻就熟地克服了这个困难。从丰富的事实中选择最能体现一般的事件,从中洞悉了这些事件、情节乃至细节联系着的全局。写的又全是自己的亲历、亲见、亲受、亲感,经过文学手段读起来感到亲切了。

    白羽同志说:“军事记者的特点是,需要报道什么,必须马上赶到军队驻地或炮火连天的阵地进行采访,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新闻通讯稿。战争环境,情况瞬息万变。指挥所、掩蔽部、战壕就是写作的场所,膝盖、马鞍、子弹箱就是桌子。要不怕吃苦,不怕跑路,不怕牺牲地深入连队,冒着枪林弹雨进行采访。战士们对战争的看法,他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都装在脑海里了。我一开始接触我们的部队,战士光辉形象立刻就以他的无比英雄的光彩吸引了我。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才更深刻地观察到指战员身上那种战无不胜的东西。这就是看不见、摸不到,但却能带着我们部队前进,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战斗作风,这就是人民军队的传统。”

    他深情地说:“战士是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是党的长期的军事斗争和艰苦生活中教养出来的有着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他们承受着严酷的火线考验,他们一切都为了革命。在他们中间,自私怯懦是最卑鄙的名词,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字眼。他们战斗起来像烈火,他们爱起人民来像春阳、像火焰一样,不但自己通明,还把人类照得通明……”

    白羽同志讲到他当战地记者时,自觉地训练自己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有一年冬天他投宿在松花江畔的一家农户里,半夜里听到两个农民谈论对当时国民党军队和八路军的看法。灶火眼里射出的火光,映着谈话人的表情。他听后感到千千万万东北人已经觉醒起来支持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了。于是他写了《人民与战争》的光辉篇章。

    战争是残酷的,但白羽同志却能截取血与火的斗争中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并从中勾勒出英雄的形象,他的《火光在前》之所以受到欢迎也就在这里。

    白羽同志深情地回忆战地记者生活时说:“我写了一些战争年代的文学作品,这首先是部队哺育了我。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这些都只是战争生活的现象,我们表现战争不能离开这真实的生活现象。但真正值得反映的应该是在这样一幅油画一样鲜明的战争背景下,指战员们的精神面貌。”这就是他的深刻感受。

谁在收藏
浏览:93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岳阳山人
    岳阳山人
  • 岳阳山馆人
    岳阳山馆人
  • 颜神之子
    颜神之子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