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回忆录第一章:4、形形色色的乡民们

vugg 发表于2016-05-10 20:13:37
    全乡的人,大多数家里五七口人,种着十几亩、至多二十亩地,多数养一头牲口(驴或牛)与别家“割锯”耕种,养一头猪,是为了攒粪和卖点钱,自家不过年过节,很少吃肉,有时买点肉,尽量要肥的,为着炼点油。平时吃饭,都没有菜,只有点盐咸菜,至多用一个鸡蛋、放点虾皮,蒸一小碗,叫做“盐酱”,?全家人就着吃饭,对个别吃饭有炒菜者,都“称”之为“那是锅不呲啦(用油)不吃饭的人!",还天天有讨饭的人到门,一天三、五起,男的在大门外要,女的就到内门央求,多是打发一小块粑粑或地瓜,也有的干脆说:“我家也没有!”好些的就说“下回再来吧!”有一个高个子叫杜仲的男人,都是每次跑到内门要饭吃的,据说此人以前是过过好日子的,曾是“吃饽饽不吃皮的”,然而后来成了“披麻袋”的要饭的人。但他却表现得无忧无虑的样子,经常哼着咿咿呀呀的声音,走到人家内门来,没皮没脸的向人讨要。他再一个“职业”是"夹死孩子",哪家的小孩死了,就找他夹出去埋,给他几个钱,张仲森的日本儿子结婚时,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把斧头,还挂上一点小红布,就到张家去,说是"送福",当然给了他一些好吃的。
    秋天农活忙,穷苦一些的男人,就到早市上卖短工,挣几个钱,还在外面吃一天饭。
    文登营街上,开始只有一家中药铺,叫仁寿堂,是初莱先生一个人经营的,也没有看病的医生,病人多是求别的懂些医道的人看病开方,到他处买药。“城门”里只有一家店铺,中秋节,掌柜就请几个伙计吃酒划拳,吆三喝四,增加了全街的过节气氛,幼时听说划拳的人谁输了谁喝酒,感到很奇怪,输了的人反能得到酒喝,不是太便宜了吗?
    农民也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如有所需可到集市上去买,那时我县的集日是:一、七县(文登城),二、六旺疃,三、八草庙子,四、九营(文登营)五、十泊(大水泊),小贩就轮回到不远的集市上去出摊,集市上有时能买到鱼虾,是从南海和北海贩来的,有的卖杂品的,兼有小唱本《武家坡》《刀劈三关》等,还有《灯虎》(谜语),《万事不求人》(人们还叫“皇历”),上面还印着黎元洪、曹锟、吴佩孚、张作霖之类“大人物"的头像,有的农民在山上打着野兔子,就在集上支起一口锅卖兔肉丸子。
    平时走村串街的小挑买卖也有,有摇着一串铁片“哗—哗—哗—”不断响着?的补锅补盆的;有叫着长声“修箩、卖箩”的(给人补箩面的箩的);冬天有卖“糖球”(糖葫芦)的。腊月二十三快到了,要“过小年”了,就有“铛铛”敲着小锣卖麦芽糖和糖瓜的,糖瓜是把麦芽糖做得园园的、象核桃大小的糖块,人们买了去,专为二十三日晚,供奉灶王老子,糊住他的嘴,让他上西天去专门“言好事”的。
    有的农民,收入短缺,就兼做些别的生计,有的秋天为人放猪,一个人赶着三四十头小猪,到刨过花生地,地瓜地里找食吃,小猪处理之后,就炸油条、麻花卖,结果炸油的香气弥漫着静静的乡村。
浏览:65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