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岳回忆录:四、初到延安

Admin 发表于2016-05-19 18:05:29
  延安和西安之间的富县,是陕甘宁边区和西安的交界处,也是一个大的关卡。过了富县就进了边区,这里的群众就完全不同了。沿路上,群众看到是八路军的汽车,就热情地招手欢迎,十分亲切。我们还看到很多青年步行到延安,他们都是自己背着行李,稍好一点的是有个小毛驴驮着行李,别的也再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了。我们这些人则是党用汽车送到延安,还有卫兵保护我们。这是党对知识分子、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关怀,因为那时,汽车极少,汽油就更困难。
  1938年1月13日,两辆卡车把我们两个医疗队的全体人员送到了延安城。一到南门外,两边的群众、机关和学校的工作人员夹道欢迎我们。他们打着小旗,敲着锣鼓,呼着口号,热情高涨地沿道迎接我们,夹道欢迎的队伍一直排到南门里我们住的地方。我们到了住的地方休息,欢迎的群众才离开。
  晚上,在住处附近的一个教会礼堂里开了欢迎大会,由十八集团军的卫生部部长姜齐贤同志主持欢迎会。参加人员有各单位的代表,有抗大各队的学员,还有各机关的卫生工作人员。特别是当时坚持抗战的八路军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也到会欢迎我们。他们走到我们身边,亲切地和我们握手、问候,给我们的印象很好。欢迎会上,抗大的学生轮流唱歌,这队唱完那队唱,越唱越热闹。这之间,有一个人唱了一首陕北流行的歌子:“陕北好地方,小米子熬米汤……”唱得很好!大家热烈鼓掌。旁边一个人问我们:“你们知道唱歌的是什么人?”我说是中国人。他说不是,唱歌的不是中国人,是一个美国人。也是一个医生,叫马海德。我们一听都很震动,我当时就想马海德是一个美国医生,来到中国参加革命战争,而我是中国人,是一个中国医生,更应该在这里好好地为伤员和群众服务。欢迎会后,天虽然很晚了,但我们大家都很兴奋,纷纷议论我们见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喜悦心情,大家都表示要好好干下去。
  我们在延安住下后,领导上就考虑了我们的工作安排。当时,延安有两个卫生系统:一个是边区卫生系统,一个是卫生部直属系统。宝塔山边区医院归边区政府的卫生系统管。医院院长是傅连暲同志。他是个医生,是经过长征和红军一块到延安的,为党中央毛主席和其他一些领导同志的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他身体不好,患有结核病。在安排我们工作时,傅连暲同志提出,边区医院要保证边区政府人员和党中央干部,以及边区150万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希望能把两个医疗队的专科技术人员留在边区医院工作。根据他的建议,三十三医疗队留下了一个外科大夫、一个眼科大夫。傅连暲同志又说:“听说二十三医疗队有个金大夫,是妇产科的,把他留下吧。因为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生病的还是很多,希望他能留在我这个医院。”我也同意留下。我们队还留了一个内科大夫谢金奎。另外还留下一个外科手术室的护士。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都分别到卫生部直属系统的医院去了。我的几个孩子,有两个孩子跟他们走了,我的儿子和另一个孩子跟我留在边区医院。
  边区医院给了我一个窑洞,两个孩子也送进了干部子弟学校上学。这样,工作和生活安排下来,我心里很踏实。领导上的安排说明了,共产党、八路军说话是算数的,不仅我有了工作,对我的家属孩子也作了安置。第三天我们就开始了工作。边区医院是在宝塔山下,山下是门诊,顺宝塔山上去,挖了100个窑洞,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再往上的窑洞就是病房。医院里虽然都是窑洞,工作条件比较差,但工作的方法很有条理,大家相处也很亲热。我在这里工作,首先感到的是像到了家里一样的温暖,领导关怀我们,都那样的和蔼。在西安时,局势混乱,一天到晚想的是跑,现在到了延安,心安定了,想的是如何更好地救治伤员,支援抗战。我的思想起了较大的变化。我亲身体会到了,党和群众是欢迎我们到延安的,党和群众是关心我们、重视我们的。
浏览:68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