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原来是部队的油印刊物。在部队进入冀鲁边区后,发展为边区一专署直接领导的地方报纸——《烽火报》。实际上,《烽火报》当时已成为全冀鲁边区的抗战喉舌。
《烽火报》创刊于一九三八年的秋季。开始在杨堡、十庄铺一带活动。三日刊,四开报纸,四版,每次印几千份。
一年多以后,迁移到宁寨一带小吴,殷家、贾家等村庄。这是《烽火报》的全盛时期。当时有油印机五台,每台机器每期可印白报纸一令,共印五令纸。这时已改为双日刊,对开报纸,四版,总印数五千份。当时《烽火报》的组织情况大致如下:
社长:傅国光
编辑室:总编傅国光,编辑张镛、刘晓声,助理编辑十二人。
电台台长:高科,译电员:李久泽、杨永正等约十五人。
总务科:科长贾玉坤,采购员侯克明等约二十余人。
发行科:科长殷瑞祥。
通讯科:科长殷瑞祥(兼)。以上两科共有十余人。
侦察科:科长马关祥、陈芳兰等六人。
交通科:科长张天德、张本道等约二十人,其他勒杂、通信人员十余名。
出版科:科长孙学文,写版、排版、制版人员王玉章、阎秉恒、段聋子等八人。
司务长:殷林题
印刷工人:纪学曾、张云兴、孙长友、王金玉、田奎荣及学徒工、通讯员、工友等三十三人。
《烽火报》总计一室、一台、六科,共有工作人员一百二十余名。
当时,《烽火报》能够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本地区新闻。消息来源,除电台收听新华社消息外,尚有一条渠道,即由鄂豫皖边区每天按时送来的党中央报纸——《新华日报》,以及逐日出版新华社的油印消息小报。有许多党政领导人为本报撰稿、寄社论。记得李先念同志当时曾为本报寄过社论,题目是《胜利在望》。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同志,亦为本报撰过稿。其他如司令员肖华、政委王卓如、地委杜子孚、张维国、燕青,振华县委史兴华、李光远都为本报撰过稿,写了不少的抗战论述:如《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属于我们》、《反攻时刻即将到来》、《冀鲁边区的形势与任务》等,指出抗战的光明前途和目前斗争方向,奠定了边区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经常写稿的除本报的编辑外,尚有总文救会主任吕器同志,他给本报撰写了很多的稿子,内容有些是通俗的歌谣和鼓词,老百姓很喜欢阅读。报社还撰写一些对敌宣传的稿件,及时揭露妥协投降派的阴谋,对敌伪军政人员指明方向和前途,进行攻心战术,起到抗日烽火的作用。
一九四0年春,我们扩建了电台,托商人侯俊德给采购来的,由高科同志装配成功,可以直接收党中央的文件及新华社的报导。并能控制敌台的动向,做到有的放矢,与敌台展开斗争。
为了防备敌人的扫荡,我们的报纸是在地下室印刷出版的,并且还经常移动地点,每转移一次,需要几十名的劳力。在深夜人静之时,肩扛车拉,把每台五百多斤重的机器,转移到地下室进行安装,是费很大的力气的。五年来,包括以后的冀鲁日报时期,我们挪动了二十多次,行程五百多里,并挖建了四十多个大型地下室。每个地下室的面积相当三、四间房屋的大小,梁柱结构。迁移的地点有杨堡、太平店、马头孙、贺家庙,付家、宁寨、小吴、魏家庵、三营盘。以后又搬到盐山县的张海、庆云、小山等地,约二十几处。(昌秉德整理)
浏览:11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