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烟:抗战时期“蒙阴八区”的隶属关系研究(文/秦克铸)

卧游斋主 发表于2021-07-12 10:08:07

《抗战时期“莱芜六区”的隶属关系研究》一文发出后,有网友来电话说,读了你的文章以后才知道,“莱芜六区”归中共博山县委领导的时间实际上只有1939年3月至1939年10月这几个月,而1939年10月以后,“莱芜六区”就划归中共莱芜县委、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了,中共博山区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博山地方史第一卷(1919.5-1949.10)》(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9.9,以下简称《博山地方史》)附录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博山地方组织机构沿革更迭示意图”(1926年11月至1949年9月)显示的“1938.10-1939.7与1939.7-1942.4,中共博山县委辖中共博山县二、四、五、七区,莱芜县六区,蒙阴县八区分区委”,的确误导了不少读者。接着,这位网友又问,“蒙阴八区”是不是也与“莱芜六区”一样,1939年9月“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撤销以后,就又划归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了呢?这问题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因为博山县与蒙阴八区之间的关系,比与莱芜六区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一句两句还真说不清。没办法,我们只好也从头给大家捋一捋。

抗战时期“蒙阴八区”的范围

蒙阴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的《蒙阴县志》(齐鲁书社,1992.11,以下简称《蒙阴县志》)第42页、蒙阴县地名办公室《蒙阴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07,以下简称《蒙阴地名志》)第17-18页都有记载,“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蒙阴县由16个区调整为8个区,即一区(驻县城)、二区(官庄)、三区(汶南)、四区(大庄)、五区(旧寨)、六区(坦埠)、七区(大张庄)、八区(鲁村)。”这是“蒙阴八区”最初的由来。但是,到了1937年,蒙阴县行政区划又撤区建乡,全县八个区都撤销了,建了24个乡,即:汶溪、保德、东河、桃墟、官庄、刘官庄、汶南、常路、台庄、大庄、联城、常马、旧寨、蔡庄、野店、坦埠、坡里、贾庄、大张庄、寨子、黄庄、鲁村、小张庄、田庄。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蒙阴县才又按照民国22年的建制,恢复了一至八区的称谓。

民国时期的“蒙阴八区”,区公所驻鲁村一带,所以习惯上也称“蒙阴八区”为“鲁村区”。这时的“蒙阴八区”下辖的村庄多达108个,大体范围包括现在的沂源县土门、鲁村、徐家庄一带。“蒙阴地名志”第17页记载,“蒙阴八区(驻地鲁村)”所辖村庄有:东松仙岭、西松仙岭、董家庄、芦芽店、陈家山、水磨头、黄崖、上土门、下石门、左家峪、刘家洞、李家泉、徐家屋子、李家庄、石门、草埠、西官庄、西坡、王村、窝峪、高峪、石家庄、小北庄、北官庄、唐家沟、崔家岭、张家沟、上头庄、崮山、沙沟、曹家庄、鲁村、泉子官庄、张家岭、店门、黄埠岭、南岭、唐家岭、郑家龄、小黄庄、龙崖、仁里、包家庄、阎家庄、安平庄、青山子、秦黄沟、齐黄沟、张家龄、丁崔龄、东伍陡、桃花山、南冯家庄、葫芦头沟、章丘庄、张家洼、唐家峪、河西、山峪、王家石沟、齐家石沟、寺岭、于家石沟、刘家石沟、舍庄、西坡、西官庄、李家泉、福吉山、南官庄、齐家黄沟、马家黄沟、张家黄沟、北山、南山、小张庄、杨庄、涝崮泉、月庄、泉峪、南泉、楼子、西埠、埠前、孙家山、张家庄、王家庄、西南峪、胡树安、西伍陡、邢家庄、贾庄、凉泉、埠西、乐村、北徐家庄、西徐家庄、鹿角山、大光坡、光坡、姬家庄、刘家庄、刘家庄东峪、涝洼、青杨圈、斜山、田庄、石井河。

据《蒙阴县志》第42页记载,“1940年秋将大区划小,改为地名命名。”这就是说,此后的“蒙阴八区”应该与其它各区一样曾划分为几个小区,而且不再叫“蒙阴八区”,而改为以地名命名。但迄今为止,笔者没有查到“蒙阴八区”后来到底划成了几个小区,只是查到以下几则资料:中共沂源县委组织部、中共沂源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沂源县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沂源县组织史资料(1928-1987)》(鲁临出准印证号89.027,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1981.11,以下简称《沂源组织史》)第16页记载,“中共洛村分区员会(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1年12月,新蒙县委决定,在鲁村区西南部的洛村一带建立洛村分区委。1942年5月,与洛村区毗邻的鲁村区被敌人‘蚕食’,洛村区与鲁村区合并为鲁村区,隶属莱东县,洛村区撤销。”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42年5月,鲁村区与洛村区合并为鲁村区。同年8月划归博莱县。”第16页记载,“中共鲁阳分区委员会(1944年3月至1945年5月),1944年3月,博莱县委决定,以鲁山之阳的芦芽店为中心,建立中共鲁阳分区委。同年7月,划归沂源县所辖。1945年5月,并入鲁村区。”《蒙阴县地名志》第20页记载,(1943年)“博莱县的主要村庄:松仙岭、董家庄、芦芽店、水磨头、黄崖、土门、刘家洞、李家泉、石门、草埠、西坡、王村、北官庄、舍庄、南泉、西南峪、杨庄、小张庄、王家石沟、贾庄、凉泉、乐村、东伍陡、青杨圈、姬家峪、刘家庄。”

很明显,至博莱县时期,鲁村区的范围的确比“蒙阴八区”已经小了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博莱县存续期间,原属蒙阴七区的张庄区、黄庄区却一度也与鲁村区一样划归了博莱县管辖。中共蒙阴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蒙阴党史大事记(1922-1949.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以下简称《蒙阴大事记》)第75页记载,“(1940年12月),将七区划分为张庄、黄庄、寨子三个区”。第88页记载,“(1941年9月),新蒙县成立……辖10个区……原蒙阴县的张庄(书记张成武)、黄庄(书记王俊三,后是杨守先)”。《沂源组织史》第17页记载,“中共张黄分区委员会(1942年8月至1944年4月),1942年8月,黄庄区被日军占领,新蒙县决定黄庄区和张庄区合并,同时建立中共张黄分区委员会。1943年6月,副书记宫协斋主持工作。同年秋,划归博莱县委领导。1944年4月,张黄分区委撤销,恢复张庄、黄庄分区委。”

这就是说,在博莱县存续期间,蒙阴县辖区划归博莱县管辖的不仅有鲁村区,还有原属于蒙阴七区的张庄区、黄庄区。当然,原属蒙阴七区的这两个区,在抗战期间从未接受过博山县委、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它们既不属于蒙阴八区的范围,也不属于博山县委、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的范围,只是在博莱县存续期间,与原博山县有些许联系,仅此而已。

抗战时期“蒙阴八区”的隶属关系变动

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蒙阴八区,隶属关系变动非常频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隶属蒙阴县委领导阶段(1938.10-1939.2)

《蒙阴大事记》第19页记载,“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成立蒙阴县委,直属边区省委领导。5月下旬,边区省委派苏杰到蒙阴任县委书记,马子成任组织部长(后为陈精忠),杨士敬任青年部长。县委对外称‘八路军驻蒙阴办事处’。办事处请当地有威信的民主人土刘子升协助开展工作。”第22页记载,“边区省委指示……蒙阴县委直属省委领导。辖:一区(城郊)、二区(官庄)、三区(汶南、常路)、四区(大庄)、五区(旧寨)、六区(坦埠、坡里)、七区(黄庄、张庄)、八区(鲁村)共8个区。”

《沂源组织史》第11页“抗日战争时期”记载,“1938年9月,蒙阴县委派马子成在沂源境内的黄庄一带建立了中共蒙阴县七区区委……是年10月,……在蒙阴八区洪福寺建立了中共鲁村特别支部……”第15页记载,“中共鲁村特别支部(1938年10月至1939年3月),1938年10月(农历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派原蒙阴县委组织部长陈精忠到鲁村开辟工作,在鲁村洪福寺建立中共鲁村特别支部……受省委组织部直接领导。同年底,归蒙阴县委领导。”

第二阶段:隶属博山县委领导阶段(1939.3-1939.9)

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准印证(1988)2-093号、1989年5月出版,中共博山区委组织部、中共博山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博山区档案馆《中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组织史资料(1926年11月至1987年11月)》(以下简称《博山组织史》)第12页记载,“1939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蒙阴八区、莱芜六区党的工作划归博山县委领导。”“1939年3月建立了‘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行使抗日民主政权机构职能。辖博山县四、五、七、二区及蒙阴八区、莱芜六区,张敬焘任主任,边首之任副主任。”

《沂源组织史》第15页记载,“中共鲁村分区委员会(1939年3月至1945年8月),1939年3月,中共博山县委决定,以原鲁村特支为基础,建立鲁村分区委,书记唐建。”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首次大“扫荡”,国民党县、区、乡政权迅即垮台。沈鸿烈从东里店逃到临朐县八区东廖子村。利用这段时间,我党组织迅速恢复发展,并遵照山东分局的指示,抓紧建立了鲁村区等抗日民主政府。《蒙阴大事记》第47页记载,“(1939年7月,鲁村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不久,三支队奉命开往博山,国民党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的教导团进驻鲁村。

1939年8月开始,国民党蒙阴县的县、区、乡政权相继恢复。这样,从1939年8月开始,蒙阴县境内便形成了国民党、共产党两个或三个(敌占区再加日伪)政权对峙的局面。

《博山组织史》第26页记载,“1939年6月起,我党相继在四、五、七、二区和莱芜六区、蒙阴八区建立了区公所。在建立区政权的基础上,于同年9月16日在五区李家庄镇召开各界人代表会议,成立了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了县长并建立了办事机构。”《蒙阴大事记》第40页记载,“(1939年5月中旬)蒙阴县委直属分局领导……八区(鲁村),此时划归博莱蒙办事处。”第47页记载,“(1939年7月)三支队帮助八区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山东纵队三支队司令杨国夫、政委霍士廉带领特务团来到北官庄,帮助八区(鲁村)建立抗目民主政权。”《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39年6月,八路军三支队派人到蒙阴八区王村帮助建立鲁村区公所,不久因日军‘扫荡’停止活动。”

中共淄博市博山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博山党史大事记(1921-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5,以下简称《博山大事记》)第67页记载,“9月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根据上级指示,撤销了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

按理说,1939年10月以后,“蒙阴八区”应该与“莱芜六区”一样,重新划归中共蒙阴县委、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但这时“蒙阴八区”的形势因为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来临,很快发生逆转。

第三阶段:隶属博山县委领导但党政活动断断续续阶段(1939.10-1940.12)

《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39年6月,八路军三支队派人到蒙阴八区王村帮助建立鲁村区公所,不久因日军‘扫荡’停止活动。1940年6月,博山县委又在福吉山重建鲁村区公所。同年8月,日军占领鲁村,区公所停止活动。是年10月,在李家泉子第三次建立鲁村区公所。”

1939年11月份左右,国民党省府和保安司令部,从临朐县八区东廖子村迁回到蒙阴八区鲁村和唐家沙沟。这时的蒙阴八区,1939年春季开始的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愈演愈烈。1939年冬,新四师与日寇在同一阵地上,向我鲁村及其以南阵地发动猖狂进攻,我军被迫退出鲁村,向南撤退。沈鸿烈、吴化文占领下的蒙阴八区,使中共鲁村区党组织遭到彻底破坏,不得不停止活动。《沂源组织史》第15页记载,“1940年初,鲁村一带形势恶化,分区委停止活动。”

1940年6月,在黄庄战斗中,沈鸿烈指挥新四师及海军陆战队与日军相配合,向八路军进攻。1940年7月,新四师与海军陆战队,趁我军主力在新泰、蒙阴以东山区与日寇血战,并向莱芜败退之敌追击时,配合日寇夹击我黄庄后方留守的学生教导队,使我遭受很大的伤亡,新四师乘势占我黄庄、郑王庄地区。8月初,吴化文、秦启荣部纠集万余重兵,大举进犯新泰以东土门、龙廷地区,截断我沂蒙区与泰山区联系。为此,八路军一纵和山东纵队首长,一面致电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并转致蒋介石,要求彻查吴化文部勾结日伪进攻友军罪行,一面展开反顽战役,收复了鲁村等地,再次建立了鲁村、黄庄两区的抗日民主政府。《蒙阴大事记》第69页记载,“(1940年8月)月初,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吴化文部10000余人,向土门、龙廷一带进犯。我山纵一、四支队,在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一部配合下,奋起反击。四支队歼灭秦启荣部一个营,一支队在土门、龙廷一带歼灭吴化文部300余人,并相继进行了黄庄、大张庄等战斗,将吴化文部追至鲁村一线。10日,收复重镇鲁村。此举除恢复了我原有的七、八区和博山六区(应是博山四区——作者注)外,还开辟了莱芜六区。”

《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1940)同年8月,日军占领鲁村,区公所停止活动。”国民党省府被迫从蒙阴鲁村移驻临朐八区吕匣店子,省府各厅及保安司令部各处,随迁至吕匣店子附近各村。为了争取斗争的主动权,我军也主动撤离蒙阴八区。《蒙阴大事记》第74页记载,“(1940年)9月10日,山纵一支队主动撤出战略要地鲁村。”

山东省沂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沂源县志》(齐鲁书社,1996.2,以下简称《沂源县志》)第397页记载,1940年8月,侵华日军田野中队(一说中岛中队)100余人占领鲁村后,在王家石沟安设了据点,该据点直到1945年6月才被拔除。与侵华日军达成默契的吴化文势力乘机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并开始长期占据这一地区。直到1940年底,蒙阴八区的抗战反顽形势才稍有缓和,中共博山县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做出决定,恢复鲁村区委工作。《沂源组织史》第15页记载,“1941年1月,博山县委决定恢复鲁村分区委。”

第四阶段:隶属博山县委领导阶段(1941.1-1941.10)

《沂源组织史》第15页记载,“1941年1月,博山县委决定恢复鲁村分区委。同年9月,鲁村分区委划归新成立的莱东县委所辖。”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40年)同年8月,日军占领鲁村,区公所停止活动。是年10月,在李家泉子第三次建立鲁村区公所。1941年9月,划归莱东县。”

《莱芜组织史》第37页记载,“十、中共莱东县委员会(1941年5月至1942年4月),1941年5月,为适应形势需要,便于开展对敌斗争,莱芜实行三县分治,矿山、白龙、杓山以东,碁山、黄花以北区域划为菜东县……,驻常庄、文字县及苗山一带,……11月,……鲁村区归莱东县领导。”

《博山大事记》第76页“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记载,“夏,博山县区划调整,为了适应日趋恶化的形势,中共博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原四区划为下庄区、金山区,五区改为崮山区;蒙阴八区仍属博山县所辖。”

值得注意的是,鲁村区委划归莱东县委领导的时间,《莱芜组织史》记载是1941年11月,而《沂源组织史》的记载是1941年9月。两者在时间上略有出路。鉴于《沂源组织史》资料比较概括、简略,《蒙阴大事记》又没有相关记载,《博山大事记》记载“夏……蒙阴八区仍为博山县所辖”,这里我们姑且采用《莱芜组织史》的记载。

第五阶段:隶属莱东县委领导阶段(1941.11-1942.3)

《莱芜组织史》第37页记载,“十、中共莱东县员会(1941年5月至1942年4月),1941年5月,为适应形势需要,便于开展对敌斗争,莱芜实行三县分治,矿山、白龙、杓山以东,山、黄花以北区域划为莱东县,县委隶属鲁中区党委一地委(泰山地委),驻常庄、文字县及苗山一带。”

《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41年9月,划归莱东县。”

《莱芜组织史》第37页记载,“十、中共莱东县员会(1941年5月至1942年4月),……(1941年)11月……鲁村区归莱东县领导。”

《博山组织史》第13-14页记载,“1942年4月,撤销了中共博山县委,……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与莱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合署办公(时称‘博莱合署’)。”

由此可知,1941.11-1942.3这段时间,蒙阴八区隶属中共莱东县委、莱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

第六阶段:隶属莱东县委、莱东行署领导阶段(1942年4月至1942年7月)

《博山大事记》第79页记载,“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4月,博莱合署办公。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鲁中区党委决定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与莱东行署(莱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合署办公。同时,中共博山县委撤销,原辖区内党的工作归中共莱东县委领导。”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9出版、中共博山区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共博山地方史(第一卷)》(1919.5-1949.10,以下简称《博山地方史》)第222页记载,“1942年4月,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与莱东行署合署办公。同时,撤销中共博山县委,原辖区范围内党的工作由中共莱东县委领导。”

《沂源组织史》第15页记载,“1942年5月,鲁村区被敌人‘蚕食’,鲁村、洛村分区委合并为鲁村分区委。同年8月,划归博莱县委。”

毫无疑问,“博莱合署”(1942年4月至1942年7月)期间,早在1941年11月就已划归莱东县委领导的原“蒙阴八区”或鲁村区所辖村镇党政工作自然均隶属中共莱东县委、莱东行署领导。

第七阶段:隶属博莱县委领导阶段(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

《博山组织史》第13-14页记载,“为适应斗争形势的要求,泰山地委对博山的行政区划和组织机构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42年8月建立了博莱县,博莱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及其它组织机构同时建立起来……。”

《蒙阴大事记》第75页记载,“(1940年12月),将七区划分为张庄、黄庄、寨子三个区”。第88页记载,“(1941年9月),新蒙县成立……辖10个区……原蒙阴县的张庄(书记张成武)、黄庄(书记王俊三,后是杨守先)”。

《沂源组织史》第17页记载,“中共张黄分区委员会(1942年8月至1944年4月),1942年8月,黄庄区被日军占领,新蒙县决定黄庄区和张庄区合并,同时建立中共张黄分区委员会。1943年6月,副书记宫协斋主持工作。同年秋,划归博莱县委领导。1944年4月,张黄分区委撤销,恢复张庄、黄庄分区委。”

《蒙阴大事记》第130页记载,“(1944年4月),博莱县委报请一地委批准,将张黄区划分为张庄、黄庄两个区。”

《蒙阴大事记》第132页记载,“张庄等区划变动。(1944年6月)12日,中共鲁中区党委发出通知,通知中第2条规定:原博莱县之张庄、黄庄,新西之北师、龙廷及公路以东地区归蒙阴;山区归新泰。”第134页记载,“(1944年7月)本月,博莱县撤销,鲁村区划归蒙阴县,王立民代理分区委书记,张顺之任区长。1945年4月,鲁村区划归沂源县。”

第八阶段:隶属蒙阴县委领导阶段(1944年7月至1945年3月)

《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44年7月又划归蒙阴县。”第16页记载,“中共张庄分区委员会(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4年4月,张庄分区委重新建立,同年7月由博莱县归蒙阴县委领导。”“1942年8月,黄庄区和张庄区合并,黄庄分区委撤销。1944年4月,黄庄分区委重新建立,区长陈宗元主持工作。同年7月,由博莱县划归蒙阴县委领导

《蒙阴大事记》第132页记载,“张庄等区划变动。(1944年6月)12日,中共鲁中区党委发出通知,通知中第2条规定:原博莱县之张庄、黄庄,新西之北师、龙廷及公路以东地区归蒙阴;山区归新泰。”第134页记载,“(1944年7月)本月,博莱县撤销,鲁村区划归蒙阴县……1945年4月,鲁村区划归沂源县。”

第九阶段:隶属沂源县委领导阶段(1945年4月以后)

《沂源组织史》第14页记载,“一、中国共产党沂源县委员会(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1944年4月,第三次讨吴战役胜利后,鲁中区党委派出以边一峰为团长的鲁中整支工作团,到原沂水、蒙阴、临朐三县交界的‘无人区’筹建沂源县。5月初,在原沂水八区北张良村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沂源县委员会,对外称八路军驻沂源办事处……。”第15页记载,“中共鲁村分区委员会(1939年3月至1945年8月)……1945年4月,鲁村分区委由蒙阴划归沂源县委领导。是年5月,日伪军从鲁村一带全部撤离。为便于领导,沂源县委决定从鲁村区划出洛村区,鲁阳区并入鲁村区,同时调整中共鲁村分区委,原鲁阳分区委书记朱涛任书记。

《蒙阴大事记》第131页记载,“(1944年5月)沂源县委成立(应为1944年4月)。第三次‘讨吴’战役结束后,我军全部收复鲁山山区,为加强党对沂水、蒙阴、临朐3县边沿区的领导,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鲁中区党委决定,将沂水八区、三区,蒙阴八区,临朐五区和八区划出,设立新县,因地处沂河发源地,故命名为沂源县。月初,沂源县委成立。”第134页记载,“(1944年7月)本月,博莱县撤销,鲁村区划归蒙阴县……1945年4月,鲁村区划归沂源县。”

《沂源组织史》第19页记载,“鲁村区公所(1939年6月至1945年8月),……1942年5月,鲁村区与洛村区合并为鲁村区。……1945年4月划归沂源县所辖。5月,从鲁村区划出洛村区,鲁阳区并入鲁村区,同时建立鲁村区公所。”

史志资料表明,早在1938年9月,中共蒙阴县委就在今莱芜市黄庄镇和沂源县大张庄乡一带建立了黄庄区,在今沂源县大张庄乡一带设立了张庄区。《沂源组织史》第12页记载,“1942年8月,张庄区、黄庄区合并为张黄区委,次年秋划归博菜县。1944年4月,张黄区委又分为张庄、黄庄区委,不久即归蒙阴县委所辖,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委领导。”第16页记载,“中共张庄分区委员会(1940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4年4月,张庄分区委重新建立,同年7月由博菜县归蒙阴县委领导。次年7月划归沂源县委所辖。”“1944年4月,黄庄分区委重新建立……同年7月,由博莱县划归蒙阴县委领导。次年7月又划归沂源县委所辖。”“中共洛村分区员会(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1945年5月,沂源县委决定,从鲁村区划出洛村区,重新成立洛村分区委。”“中共鲁阳分区委员会(1944年3月至1945年5月),1944年3月,博莱县委决定,以鲁山之阳的芦芽店为中心,建立中共鲁阳分区委,同年7月,划归沂源县所辖。1945年5月,并入鲁村区。”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蒙阴八区”,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沂源县土门、鲁村、徐家庄一带,下辖100余个村庄。1940年秋,大区划小后称“鲁村区”。1938年10月,中共鲁村特别支部建立,受省委组织部直接领导,至同年底,归中共蒙阴县委领导。1939年3月,按照中共山东分局的指示,蒙阴八区“党的工作”划归中共博山县委领导。同月,“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成立,行使县级抗日民主政府职能,蒙阴八区政权建设工作归“博莱蒙三县边区联防办事处”领导。1939年3月,中共博山县委决定,以原鲁村特支为基础,建立鲁村分区委。1939年7月,蒙阴八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至1939年8-9月间,博莱蒙三县边区各级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办事处完成历史使命,1939年9月机构撤销。在1939年春季开始的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蒙阴八区”境内形成了国民党、共产党两个或三个(敌占区再加日伪)政权对峙的局面。1939年8月至1940年底,中共博山县委领导下的鲁村分区委、鲁村区公所几次遭到敌伪破坏,几次重建,又几次被迫停止活动。1941年1月,博山县委决定恢复鲁村分区委。1941年5月,莱芜三县分治后,成立中共莱东县委。当年11月以后,中共鲁村分区委、区公所由博山县委转莱东县委、莱东行署领导。1942年8月,中共博莱县委、博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鲁村分区委、鲁村区公所划归博莱县管辖。1943年秋,原蒙阴七区境内的中共张黄分区委也划归博莱县委领导。1944年7月,博莱县撤销,鲁村区、张庄区、黄庄区划归蒙阴县管辖,“蒙阴八区”(鲁村区)与博山县彻底脱钩。1945年4月沂源县委筹建(5月正式成立),鲁村区又有蒙阴县转沂源县管辖,同年7月,张庄区、黄庄区也由蒙阴县转沂源县委管辖。


浏览:3077次

评论回复
  • 卧游斋主

    2023-05-18 卧游斋主

    文中“菜东”“博菜”,均为“莱东”“博莱”之误。

最新来访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通途
    通途
  • 西土耳
    西土耳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