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尘岁月——寻访南下干部纵队足迹/许开三

许开三 发表于2021-01-18 15:04:04

“清晨告别母亲的怀抱,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

70多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告别父母,告别妻儿,告别已经解放了的山东大地,随军南下,接管并建设江南解放区,奋斗一生,他们是山东南下干部。今天,作为他们家乡的后代,我在想,南下干部还有多少健在的?他们的现状如何?他们对家乡还有多少眷恋?家乡的人民不应该忘记这些南下的干部。带着这种朴素的感情,我开始南下寻找他们的足迹。也许有人会问我,你是南下干部的后代或者是革命后代?不是。说来惭愧,从我往上数三辈没有一个党员,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党的拥护,对红色文化的热爱。

去年深秋,我驱车南下华东六省一市,行程5000多公里,寻访了几位南下干部以及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知他们饱经沧桑的征尘岁月,被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但终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来打算回家仔细研究史料,待春节后再度南下继续寻访,谁知老天不作美,闹起了疫情,但我身在家中心却已向远方。牵挂南下干部的情怀,促使我这几天又开始了自己的寻访计划:先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当年南下的时间、地点、路线,重走当年南下干部纵队所走过的路。

一、南下干部纵队的诞生地——闵家庄

1、史料记载

“为了贯彻中央的决议,华东局于1948年12月在山东临朐县与益都县(现青州市)交界处的闵家庄召开各区领导人会议,主要内容是部署抽调干部随军南下的工作……”

2、实地考证

2020年4月7日中午12:00,我驾车来到潍坊市青州市弥河镇闵家村,卸下随车带的自行车,骑车找到村委会。说明来意后,值班人员介绍我找村里的文化人闵宪温。在去闵家的路边,我看见一戴眼镜的老人在晒太阳,我主动上前打招呼:“大爷你好!我想了解一下,解放前华东局是不是在咱庄上住过。”老人不加思索的回答:“住过一两年来,在这里指挥了济南战役,当官儿的住在村前地主家的楼上,我没见过,只见过跟班的,挎匣子枪。”老人边说还边比划挎匣子枪的手势。

来到闵宪温家,我做了个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闵宪温说他64岁,是退休干部,对书法历史都有研究,还说:“1948年3月21日青州解放,华东局机关和华东军区机关进驻青州,驻扎在现在的弥河镇闵家庄,当时住在闵姓地主的东桂堂(宅名),共五座楼,陈毅住西楼,在这里指挥了莱芜、济南、临朐等战役,11月在这里成立了淮海战役指挥部,所以这个楼称为“陈毅楼”,可惜1980年村里修路拆了,原址就在现在村大街中央,华东局是1949年3月迁出闵家庄的。”

3、粗浅管见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实地访问见证老人,清楚地重现了当年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局在闵家庄的场景。相比这么多保存下来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陈毅元帅在闵家庄的成就更大,“陈毅楼”没有保存下来实在可惜。

二、南下干部纵队的摇篮——王岗村

1、史料记载

“渤海区首先从一地委抽调干部组成渤海三支队第一大队共730多人,于1948年12月。,在华东局党校所在地的益都县境内王岗村一带集训,张鼎丞任校长,温仰春任副校长。1949年1月,党校学员已达3000名左右。1月中旬,华东局党校在王岗村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华东局及山东党政领导饶漱石、陈毅、康生、张鼎丞、张云逸等亲临大会,作了重要讲话。1949年2月,根据华东局决定,2000余名南下干部随华东局党校南迁至临城(今薛城)。”

2、实地考证

4月7日下午3:00。我离开闵家庄,继续北行16公里,来到黄楼办事处王岗村。我一眼就看到了大路旁边的村委会,可惜大门紧锁。我到对面一个茶叶店,向老板打听华东局党校旧址。这位老板是个热心人,他骑电动车给我带路,到村南头找到一个叫王书智的老人。我说明来意,王老自报82岁,征得老人同意,我录了视频。“你好王老!我想了解当年华东局党校在王岗村的事。”王答:“记得1948年秋后,村里来了好多外地的男女,还在俺庄南边的地里压了300多米长的操场,有骑高头大马的,俺家住了一个师长,吃小灶。记得有一天刚下过雨,师长拿冲锋枪到村西头打鸟,枪法可准了!”我问:“当时他们都住在这里?”答:“各家都有住的,地主王宣博家住的最多,还有住在庙里的,我当时八九岁,听说南边闵家庄还住着一个大官。”

王书智老人,识字,头脑清晰,语言表达清楚,是村里公认的明白人。他的回忆可信度很高。

3、粗浅管见

从史料上看,华东局党校在王岗村时间不长。华东局机关和党校不在一个地方,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闵家庄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二是为了安全把党校设在十几公里以外。王岗村也没有保留下华东局党校旧址,当年各战略区先期选调的南下干部只是在这里集结,并完成了开学典礼。

三、南下干部纵队集结地——临城

1、史料记载

“1949年2月,根据华东局决定,2000余名南下干部随华东局党校由王岗村南迁至临城。到三月中旬,从渤海、胶东、鲁中南等战略区抽调的大批南下干部共计1.5万人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临城(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一带,集中分布于临城周围的沙沟镇微山湖一带的乡村地区,全体南下干部统一整编为华东南下干部纵队,一律穿军装,实行军队编制,家属享受军属待遇。到四月初,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分三批按不同路线南下。”

2、实地考证

4月9日下午2点,我来到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把车停路边,骑车到村里。因风大没有几个老人出来晒太阳,只看到几个五六十岁的人在门口聊天,我说想了解解放前的事,他们热情的给我介绍了村里的老人刘盛德、王林海。先去三村找到刘盛德。这是一位93岁的老人,一点不糊涂,且说话干脆,不拖泥带水。我说明来意,他说:“我是47年北撤渤海就没回来,怕国民党抓壮丁,一直在外地,到解放才回村,你说的华东局党校我不知道,也没有听人说过。”接着到了二村王林海家。听村民说王林海耳聋,没想到他不光耳聋,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还好,他识字。我用笔写给他看,“华东局党校,南下干部?”他语无伦次的说:“打听这个没意思了,70多年啦,最年幼的也90多岁了,我都89啦!我们这去了五六个,有王林仙,王端正,董光荣(谐音)。”也不知道他说的是南下干部还是抗美援朝。实在没法交流,我又找到王林海的儿子,他儿子说:“父亲是1950年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上过几天私塾,回国就复员回村当支书,一干就是36年,前年还记忆不错,得了一场病就糊涂啦。现在政府每月给1300元钱养老。”

这两位老人都没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我只好骑着车大街小巷地转。又随机访问了三位80多岁的老人,他们都肯定的回答没听说过什么华东局党校。最后到镇政府打听,两位美女工作人员说,沙沟镇没有你说的华东局党校旧址,事情到这儿就仿佛打住了。

3、粗浅管见

访问的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史料上的记载加上我的想象,当年有1.5万名南下干部在这个地区集结,并且都穿着军装,前后访问了五位老人,49年他们应该都记事了,但是连零星的记忆也没有。是我走的地方不对,还是当年在这个地方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前前后后边来边走也就一个多月,普通的小孩不关注?这都有待考证。

参考书:《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南下》

小结:每到一处,我都试图从自己的想象中去印证眼前的现场环境,每考证一处南下足迹就感觉一点一点了却心愿,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待疫情过后再跟着感觉走,沿当年华东南下干部纵队走过的足迹,寻访南下干部,让我的人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夙愿中前行……

2020年4月10日

浏览:3569次

评论回复
  • 董云凌

    2021-02-03 董云凌

    精神实可佳!点个大赞!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