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帧革命历史照片的说明文字誊写与识读/陈青整理

含山 发表于2023-05-21 21:24:33

这是一张有关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山东八路军建军的珍贵历史照片,包含大量历史信息。这张照片在现有历史资料中很少呈现,偶从报道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活动的报道中得之,反复研读。然,所获甚少,惘然不知春去。虽有胡奇才将军片言只语文字说明,因年代久远,要么字迹漫漶难以辨认,要么文字缺失不得要领,更不知照片中各位八路军将士的姓字名谁。

 image001.jpg


幸得孟英革命老前辈的一份“照片说明”资料,得以全面识读,现将注释文字录之,与同仁们分享。

照片文字说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胡奇才将军的备注

照片标题:1940年秋在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

照片底部大字:1940年秋胡奇才保存至今

照片底部小字:1940年7月在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看自己生产的展品时第4、8支队团以上干部我任八路军第四支队政委赠宋炜。

关于照片所记载“展览会”情况,当时《大众日报》有二篇报道


发扬宣教优良作风 检阅部队抗战成绩

一纵政治部将开宣传品胜利品展览大会

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为提高宣传教育之效率并表扬宣传教育中之优良作风起见,特定于三月三日,在该部驻地××村,举行宣传品展览大会。举凡部队之教材,报纸及对民众之宣传品类,均在展览之列。

【又讯】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为提高并坚定部队及民众对抗战之决心与胜利之信心,发扬该军勇敢善战之优良传统,暨检阅八路军山东部队之战绩起见:特决定于三月三日,举行“胜利品展览大会”,闻系将八路军山东部队历次战役中所缴获敌军物品,抽出一部,举行公开展览,计包括武器、弹药、文件、军用品等,闻展览地点同前。(《大众日报》1940年3月4日一版)

检阅三年来艰苦创造的辉煌成绩

隆重纪念“七一”“七七”

——八路一纵政治部筹开展览会

第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以“七一“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十九周年纪念日。“七七”为抗战三周年纪念日,届时除举行隆重之纪念仪式外。并为提高民众抗战信心,检阅中共及山东八路军三年来对抗战之贡献起见,正积极筹备一规模宏大之展览会。凡中日两国三年来实力的消长情况,鲁南抗日根据地之建设成绩,及共产党八路军的光荣战绩:胜利品等,均在搜罗展览之列。预料定有一番盛况。(《大众日报》1940年6月28日一版)

第二部分是孟英手记照片说明

前排左起:

胡奇才 山纵四支队政委

陈 奇  山纵四支队三团团长

叶 声  山纵四支队二团团长

孟 英  山纵四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

王凤麟 山纵四支队二团副团长

李伯秋 山纵四支队一团政委

卢冠洲 山纵四支山纵四支队队卫生处政委

后排左起:

钱 钧  山纵八支队副支队长

吴瑞林 山纵四支队一团团长

王 芳  山纵四支队保卫科长

陈 宏  山纵四支队二团政委

王纪五 山纵四支队供给部长

王文介 山纵八支队三团政委

刘遇泉 山纵八支队二团团长

王文轩 山纵八支队一团政委

于淞江 山纵四支队一团参谋长

李福泽  山纵八支队一团团长

宋  炜   山纵四支队作战科长

1940年(可能是1990年误写)照片赠李福泽时,胡奇才在改照片上写了两行字,如下:

1、1940年7月在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看自己生产的展品时,第4、8支队团以上干部,我任八路军第四支队政委赠宋炜。

2、1990.12.1照片保存的收藏者胡奇才赠李福泽收藏(后排右第二个是李福泽)

关于八路军“山纵”和“一纵”番号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1938年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正式宣告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于公任司令部一科科长,郭致远任二科科长,杨国辉任三科科长,邱士长任四科科长,刘琦任五科科长;吴仲廉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林任民运部部长,姚仲明任联络部部长,杜明任锄奸部部长;马馥塘任供给部部长,冯平任政治委员;白备伍任卫生部部长。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5个团、2.45万人,另有所属地方武装1万余人。

为了进一步统筹山东、苏北地区八路军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力量,为进一步统一指挥对日寇作战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会同八路军总司令部,于1939年5月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以朱瑞为政治委员。

经过几个月紧张筹备后,1939年8月1日,徐向前、朱瑞分别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身份发布通电,宣布第一纵队正式成立。 8月9日,北方局复电山东分局批准成立山东军政委员会,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陈光、黎玉为委员,朱瑞任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为统一山东地区党政军工作的领导机关。10月,第一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

   image003.jpg

照片中八路军将士简介 

胡奇才(1914年9月-1997年7月3日),原名胡其财,湖北省红安人。一九二九年参加革命。一九三零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军委警卫营班长、排长,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三十三团、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十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O团副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六队队长,延安赴山东干部大队大队长,山东纵队第八支队副司令员,第四支队政治委员,第一支队司令员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一旅副旅长,鲁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山东军区第三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赴朝参观团团长并代二十兵团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顾问组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声(1940年前曾用名叶春桥),汉族,生于1916年农历2月15日,卒于1988年5月25日,籍贯:湖北省孝感县小河溪大公会叶家庙楼子冲(现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渡假区叶庙村三组)。

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和赤卫军分队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通信员、副班长、班长,第9军25师73团副连长,第31军通信队长、特务营长,第9军25师75团营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3、第4次反“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西路军艰苦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3期军教助理员,抗大1分校队长、副大队长、营长,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副团长、1旅3团和4旅11团及2旅6团团长,鲁中军区第12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临朐、青州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第3纵队1支队长,第4纵队12师副师长,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第4野战军整训5师师长,上饶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鞍海、四保临江、辽沈、平津战役。1988年5月25日在成都逝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补训第5师师长,中南物资管理局副局长,中南茶叶公司经理,武汉市机电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第132厂党委书记,西南局计委军T局长,四川省国防工办副主任,中共四川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四川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兼财经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

孟英同志简介:生于1913年,天津人。1936年入党,“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团政治处主任、鲁中第三军分区副政委、驻缅甸大使馆参赞,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驻蒙古大使馆参赞,西亚北非司副司长,驻桑给巴尔、中非、蒙古大使,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

王凤麟(1911年-1942年),原名李芳。黑龙江宁安县人。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

1931年参加抗日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任特务连连长。1935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工兵班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转为中共党员。

1938年底,调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工作。1939年5月,调任该纵队第四支队三营营长。曾率部袭击进犯日军,俘伪特务队正副队长以下数10人。后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二团副团长。

1941年3月,率一个连在博山伏击日伪军,毙日军30人,并迫使大部伪军缴械投降。

1942年11月,被日伪军围攻于马鞍山,时仅带有少数警卫人员与伤病员。临危不惧,顽强守卫,并亲手击毙日军军官2名。后胸部负伤,不甘为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时年31岁。

李伯秋(1916年-2005年7月18日),中市灯塔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国民党第三路军政训班工作。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后,被编入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在第4支队第3中队当战士。后任第4支队1团1营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0年3月,任鲁中八路军4支队1团政委。1943年4月,任八路军115师暨山东军区鲁中军区2团政委、第5军分区兼2团政委、第1军分区副政委兼警备2旅政委。

1945年9月,任八路军115师暨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委、山东军区3师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即辽东军区)第3纵队(原山东军区3师和警备3旅及冀热辽军区21旅、23旅合编)7旅政委。1948年1月1日,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7师政委。8月,任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第3纵队(下辖7、8、9师)7师政委。11月17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兵团第40军118师(属头等主力师)政委。1949年3月11日,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第40军118师政委。后升任第40军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40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10月19日,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40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7月回国后,任第40军代政委。1954年6月,任第40军政委。1961年12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

1967年,在辽宁省夺权上台,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执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

刘特夫(1910年8月-1990年2月)原名卢冠州,德州市(现德城区)建设街人。早年就向往革命,热切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8年,在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与组织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严守机密,带头绝食,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气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抗日救亡的高潮中,获释出狱。出狱后,积极响应中共山东省委的号召,参与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组织,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参加了1938年1月的徂徕山起义。1938年8月,山东各地抗日起义武装组织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他任纵队第四支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2月,任第四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兼党总支书记。1939年5月,任第四支队政治直属队教导员。1940年5月,任第四支队卫生部政治委员。1943年1月,任中国莒北县工作委员会书记。1944年9月,任中共青岛工作委员会(地下)书记。他长期从事部队工作,组织、宣传、教育群众积极参加抗日,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青岛工作委员会(地下)书记、青岛中纺公司军事代表、党委副书记等职。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组织发动群众,保存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为加强敌占区党的建设和建立人民政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青岛中纺公司党委副书记、书记。1954年后,任中共青岛市委常委、工业部副部长、部长。1956年,任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59年3月,任青岛市委代理第一书记,后任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为青岛市的工业建设和青岛市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六十年代初,受党内“左”的影响,错定为反党案件的代理人,受到错误处理,后经中央复议彻底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毫不动摇,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阔胸怀。

钱钧同志(1905年5月2日至1990年4月13日),原名钱运彬。河南省光山县人。一九零三年生于光山大岳畈一个贫农家庭里。他从六岁就给地主放牛,受尽了饥饿、虐待与欺凌。从十三岁起。他便逃离家乡,在少林寺学过武术,跟老画工学过画艺,进铸铁厂当过翻砂工,历尽艰辛,养成了一付坚强的体魄。

一九二六年,在董必武同志的教育、引导下,钱钧同志参加了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投入红军,历任四方面军手抢队长、团长、师参谋长,并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三八年五月,钱钧同志由中央分配到山东。在山东期间,他在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泰山、沂山等军分区和鲁中南军区都担任过领导职务。

全国解放以后,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街,一九六五年起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钱钧同志作战勇敢,指挥有方。来山东后不久,在滕县打的八里沟一仗,就显示了他勇猛刚毅的战斗作风。他率领一支队打的五井战斗,更表现了他沉着灵活的指挥艺术。

吴瑞林(1915年—1995年4月21日),原名吴尚德。四川巴中吴家河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川陕甘少年先锋营营长, 少年先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书记, 共青团通江县委书记, 少共川东北特委书记, 中共大金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少共大金省委书记, 大金省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 任中共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 中共泰山地委军事部部长, 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处长, 东北民主联军安东军区司令员, 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师师长。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长。参加了东北1947年攻势作战及辽沈、平津、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军长。1950年任志愿军四十二军军长。

1952年回国后, 任海南军区司令员。1959年起任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1968年起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南海舰队司令员, 海军常务副司令员。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九届中央委员。1995年4月21 日在北京逝世。

王芳同志简介:王芳(1920——2009年),曾用名王春芳。山东省新泰县(现为市)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团政治特派员、奸科科长,旅锄奸科科长兼敌工科科长,鲁中军区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兼三地委敌工部副部长,旅政治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中军区保卫部部长,华野第八纵队组织部部长兼保卫部部长,河南周口地区军管会主任,许昌市军管会主任,开封市南区军管会主任,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保卫部部长,山东兵团、第七兵团保卫部长,杭州军管会公安部副部长、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杭州市委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杭州市公安局局长,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省政法委副主任,省政法委领导小组组长,浙江军区边防第十七师和浙江省公安总队第一政治委员,中央高级党校党支部书记,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地委书记、宁波地区革委会主任兼宁波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和宁波军分区第一政委,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主持人大常委会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书记,省委副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兼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政委、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委员等职务。

1993年3月离休,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离休后任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会长。

陈宏(1915-2004)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人,原名陈嘉惠,1930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军宣传队队长、青年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4支队连指导员、营教导员,1旅3团政委,11团团长、政委,鲁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9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8以9师师长、26军参谋长。参加了岱断战斗和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任渤海军区政委、26军军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历任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装甲兵司令员,成都军区、南京军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纪五?

王文介(1916-1983.2.1)又名王少白,寿光县南洋头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7岁上学,高级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兼为本村小学代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曾组织学生和村民举行抗日救国集会,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秋,任中共寿光县六区区委组织委员。

1937年12月,参加中共寿光县委领导的牛头镇起义,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三中队指导员。1938年5月,改任八支队第五大队政委。7月,第七、八支队进行了整编。下属三个区队,他任一区队五大队数导员。翌年3月,第七、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他任一团一营教导员、支队特务营政委。1940年9月,山东纵队进行整编,他任一旅团政委,1942年12月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半年后又转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学习结业,留延安中央党校任六部秘书,不久,任组教科科长。1945年被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此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党委副书记,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军区炮兵第三师政委,高级炮兵学校副政委、政委。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6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7月,调西安高级炮兵学校任政委。1970年1月,调任第二炮兵副政委兼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委。1979年1月,改任顾问。1982年6月,离职休养。

刘遇泉(?-1942),又写作刘毓泉,河北省人。1940年1月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三团团长,9月任山东纵队第一旅三团团长,1942年3月任鲁中二军分区一团团长。1942年11月2日在笛崮山突围战斗中,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遇泉、政委王锐、政治处主任张圣符等数百人牺牲,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牺牲,二地委组织部部长潘维周和地委秘书长王宏烈牺牲,山东军区政委黎玉负伤。

王文轩(1913.01.04——1996.11.02)别名王传武、王试航。山东寿光古城街道后王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济南乡村师范支部委员、济南市委宣传部长,中共寿光县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委员、中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旅1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党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解放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沂蒙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地委副书记,第8纵队第22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睢杞、洛阳、开封战役。1948年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总干部部军衔处处长,特种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第五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七机械工业部监察组组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淞江(1909.4.22~2002.8.30),山东省临淄区皇城镇石槽村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于淞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于1937年10月在原籍组织起临淄县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活,1938年2月编入李人凤三大队任作战科长,7月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任教导队区队长,10月行三支队八团参谋长,12月随廖容标、姚仲明支援四支队任四支队四团参谋长。1940年10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第二团参谋长,在组织、训练部队作战中起到很大作用。

1941年初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莱北根据地的“扫荡”中,首次在张家栏子战斗中使用炸药,连续爆破城墙,攻克据点,开创了我军使用炸药爆破攻坚的先河,受到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亲自来电,要求山东纵队总结爆破经验,在全军推广。1945年8月,被山东军区调抗大一分校任军事教员,系统总结讲述了实战中创造的军事爆破技术,培养了大批爆破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 在淄博警备区任参谋长,并主持军事工作,此期间配合特委、公署全力开展城市工矿区工作,并争取了大批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开展新解放区的反奸、诉苦、双减、增资运动,支援了解放周村、张店的战役。后因病住鲁中后方医院治疗,并兼任该院行政副院长,组织救治了莱芜、太蒙、孟良崮等战役的大批伤员。1948年7月受命任大鲁中南军区军械处长,在济南战役、解放临沂、淮海战役等我军重大军事行动中做了大量后勤、军械保障工作。1949年3月,任尼山军分区参谋长,指挥了曲、泗、宁及南四湖剿匪荼,为新中国的安定和土改工作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于淞江同志为人民军队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艰辛沥血,功勋卓著,受到了陈毅、许世友、王建安、向明等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赞誉。1950年12月,于淞江调任淄博军分区副司令员,主持军分区工作,配合地方政府大力抓好军工生产,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的药品、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

1955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2年8月30日9时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军区八十八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李福泽(1914年1月—1996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山东省昌邑市人 。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914年1月,李福泽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东冢乡(今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一个工商业资本家兼地主的家庭,他家是当地的富户,家有房产二三百间,父亲投资参股了青岛啤酒厂、张裕葡萄酒厂和银行等许多产业。8岁进入私塾,十几岁时离家到烟台上小学,先后在育才小学、东海中学、烟台八中及益文中学读高小和初中。 

土地革命时期, 1932年,考入北平汇文中学,插班初二。 1935年9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 1936年暑假,与许多进步同学被学校以莫须有罪名除名,被迫转入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加入“上海学生救国联合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昌邑县委军事部部长,鲁东游击队参谋长,鲁南第一区队区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一团团长,第一旅一团团长,旅参谋长,鲁中军区第三师参谋长。1937年9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1月,奉命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一旅旅长,纵队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第四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作战处处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宋炜,原名宋伟民。1913年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支队司令部科长、师司令部参谋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副处长、师参谋长、野战军随营干校副教育长、野战军后方办事处参谋长、兵团司令部参谋处长。

建国后,历任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校务部副部长,训练部副部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校务部部长,总高级步兵学校队列部副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编相出版部部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江苏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980年8月离职休养。副军职。1984年受聘为南京军区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行。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3年逝世。

这帧照片,内含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八路军建军、整军信息,也有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信息,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指导  陈青整理)


浏览:192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 董云凌
    董云凌
  • 卧游斋主
    卧游斋主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