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金融巨人—柯帕乌——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欲望》三部曲评介(文学报告会提纲)

星光 发表于2020-04-03 15:32:00

“人生就是这样地在最高的希望中烦恼着,痛苦着。遥远的世界永远是达不到的地方,无限的诱惑物伴随着无限的痛苦。”(《巨人》P22)难道我们今天不也如此面对吗?当然,这只是就精神与内心欲求而言,因为,无论时代背景或社会制度已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之所以评介《欲望》三部曲,是因为作品形象地反映了美国一定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这个“一定时期”正是美国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高度结合形成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时期。德莱塞的这一文学创作题材领域,已大大超过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所处的历史阶段。这对于高等金融专科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更直观地了解资本主义银行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专业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至于作品中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或者说不同社会制度下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及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面,则应以批判的眼光加以正确对待。

一、德莱塞—美国二十世纪现实主义进步作家

西奥多.德莱塞1871年8月27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市郊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小时家境贫寒在铁路边检过媒渣,他热爱他终身勤劳农家出身的母亲,他怜悯他永远惶惑不安的父亲和因贫困而被迫为娼的妹妹。他永远都没有忘记他童年时代尝到的贫苦滋味,这些自然成为他后来接近贫者和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基础。德莱塞最初在芝加哥做地产公司和家具公司的收银员,1892年起,他成为新闻记者,1895年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同时编辑杂志,常往来于芝加哥、圣路易斯、托莱多、匹兹堡各大城市间,接触到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感到美国现实是一种“残酷的、非正义的现实”,他很想在报刊上反映出来,但正如他所说“当我想谈谈穷人的痛苦和他们身受的压迫时,我受到了嘲笑。于是,我就抛弃了新闻记者的工作而开始写作,来揭发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

果然,德莱塞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嘉丽妹妹》(1900年)和《珍妮姑娘》(1911年)都是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作品中两位女主人公都是受到戕害成为资产阶级亿万富翁的牺牲品。接着,德莱塞开始创作《欲望》三部曲,即《金融家》(1912年)、《巨人》(1914年)、《斯多葛》(逝世后于1947年出版)。德莱塞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天才》(1915年),特别是《美国的悲剧》(1925年)影响很大,德莱塞说:“整个说来,这不书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1945年12月28日,德莱塞与世长辞,威廉.福斯特在悼念他时这样说:“德莱塞最大的荣誉,是在于他有能力和诚意作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真实地刻画出美国的生活,他是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迷惘一个杰出的先驱者。我们这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尊奉他为最伟大的导师”。

二、《欲望》三部曲创作背景

《欲望》三部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城市人口激增,工业蓬勃兴起,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到186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占世界第四位,1894年跃居第一位。1861年美国船舶的总载重吨位占世界首位,同年西部的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州、密执安州、威斯康辛州兴建的铁路已达7653英里,芝加哥成了美国铁路交通的枢纽。

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巨大的银行资本逐渐形成,且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合二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产生金融寡头,这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欲望》第一、二部之《金融家》、《巨人》便主要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美国现实社会。  

而工业、金融、交通各行业产生的诸多寡头令国家的重要资源归垄断资本家掌握,于是开始了资本的输出。正如列宁指出的:“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他们只会把资本输到外国去......” 第三部《斯多葛》正是描写柯帕乌作为美国资本向英国扩张的组织者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三、三起三落――《欲望》三部曲故事梗概

《金融家》主要写银行职员的儿子柯帕乌在费城成长为银行家的经过,以及他与市财政局长斯坦纳狼狈为奸、营私舞弊,投机欺诈积累资本的过程。

《巨人》主要写柯帕乌成为银行家后将银行资本向工业资本渗透,在芝加哥投资煤气业、铁路,从而成为金融寡头的经过。柯帕乌到芝加哥后,勾结大资本家、政客、讼棍,将工业触角伸向煤气和市内铁路事业,施展投机钻营的特殊才能将几家小煤气公司吞并掉,将市内铁路的控制权拿到手。

《斯多葛》则是描写柯帕乌作为美国资本向英国扩张的组织者而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拉拢了一些英国资本家,企图组织一个伦敦地下铁路网,独占伦敦的市内交通事业。在他野心勃勃、全力以赴的时候,死神夺去了他的生命。

四、奋进、自私、慈善的金融怪人-主人翁柯帕乌

1、生存竞争的信奉者,物质与权力。

他是一个坚强的青年,勇敢、无畏,他从懂得人事起就想知道经济和政治。他不喜欢书本。他具有机敏、轻捷、矜持的态度,老是提出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聪明的答复。

“乌贼不能杀死龙虾――它没有武器,龙虾能够杀死乌贼――它是混身武装的。乌贼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龙虾可以拿乌贼作为食物。结果怎么样呢?还会有别的结果吗?它是无法逃生的”,柯帕乌最后这样认定。这件事给他的印象很深。这略微解答了他过去很伤脑筋的迷:“生活是怎样组织成的?”一切生物都是以相互吞食为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归入职工一类人的。职工这类人是应该为他效劳的。

据他看来,他的本份是同生活的物质事情打交道,或者,说得更恰当一点,是同那些支配着物质的东西(因而代表着财富)的那些低级的定理和推论打交道,假使可能的话,要抓住一些财富和权力的来源,并升到公认的权威地位。

柯帕乌需要钱,为的是能任意地发挥金钱的主要潜力、权力。

不管聪明不聪明,我总是先为自己打算,因为,照我看来,没有其他的标准。也许我看错了,但是我想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干的。说不定还有其他比私人利益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人们照例总是装作为了别人。

2、大胆行动,永无歇息,强有力的精神推进器;击败政敌、不畏落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精神。

他的眼睛里已经有了多年来精明的思想所带来的那种表情。他具

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取得人们的赞许,结交朋友,进入新的领域。

一次,因一张小额支票没有及时解款,他父亲大为震怒说:“我宁愿在地上爬,也不愿让我的支票被退”,这件事在柯帕乌心里牢牢刻下了对商业信用的印记。

正如十八世纪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本杰明 富兰克林所说:“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金钱可以产生金钱”、“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以遵守诺言按时付款而著称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筹集到他的朋友们省下的钱。除了勤劳和节俭,实在没有比在交易中的守时和公正更有助于青年人的成长。”这里所宣扬的绝不单纯是立身处世的手段,而是一种独特的伦理,表现了个人对于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作为目的负有某种责任的观念,抑或说就是资本主义精神。柯帕乌父亲正是依此给于柯帕乌严格的教训。

柯帕乌这个人是不愿意和那些不如他那样刚毅、机敏或者干练的人结交的。

柯帕乌的情妇爱玲第一次看到雄伟豪华的草原大街、北岸街、密执安大街和阿希兰大道上的一些新建的草坪环绕的大厦的时候,未来芝加哥的精神、抱负、希望、气派开始使她的血液沸腾起来了,如同它曾使柯帕乌的血液沸腾起来一样。从爱玲的感受推进到对柯帕乌的衬托,以此表现主人公这种对城市精神的感觉正是其个人精神气质的融合、展示,寄托与移情。亦可见作者一方面谴责主人公的极端个人主义,每每又不自禁的对其有所赞赏,这在作品中不时地表现出来。

柯帕乌关于“人生与控制”的见解(东区监狱十三个月的反省使他的见解受到锻炼,变得坚强),使他确定了一个固定的方针。他可以、应该、而且总是独断专行。除了向他恳求外,谁都无权再向他提出丝毫要求。

柯帕乌在性格上是个人主义的,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没有一点点民主的气息,然而在脾气上他却同情群众,甚于同情上流社会,而且他对群众了解得更清楚。亦可见出作家个人人生遭际的影子。

他们生气,是因为我走进了他们的领域,而更加生气的,是因为他们最后不得不收买我的那些公司。他们生气,因为我在这儿改组了这些旧式的市内铁路公司,把它们扶植起来。别人生气,因为我搞到了一条环线。他们大家都生气,因为我设法走了进来,做了一些他们老早就该做的事情。

3、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及冲破世俗、追求享乐和精神自由。

柯帕乌是根据气质而不是根据知识来判断女人的。他满脑子装着对于财富、势力、威名的欲望。朴素平常的女人不会在他心上,感情丰富的女人就会使他念念不忘。

柯帕乌一踏进金融界,先是拼命追求富商新寡珊波尔太太,结成夫妻,成为攀附权贵的的台阶。不久,又跟大资本家巴特勒的年轻貌美的女儿爱玲眉来眼去,谈情说爱,以至私奔同居。最后又衷情于22岁的白丽莱茜,这个贪婪自私、我行为素的利己主义者形象跃然纸上。

他始终渴望着个人自由,并且毫不留情地设法达到目的。同时,他常常有这么个想法:在什么地方,他会碰上一位非常出色的女人,使他不得不爱上她,但也不一定需要绝对的忠诚――他也从来不愿意这样期望自己――只要做到谅解和感情上真正结合就够了。

总的说来,柯帕乌和女人的关系是以在经济活动方面同样的原则为出发点的,而将这种关系看作是圆滑与实力的表现,支配他的并不是高尚的情感而是肉欲。

4、白丽莱茜. 傅列明――合理利己的斯多葛主义者。

柯帕乌喜欢猎奇,由于他对无论喜剧或悲剧都能欣赏,便情不自禁地对兰妮.傅列明发生了兴趣。然而,他装出对于她的母亲发生兴趣,其实他对她是并不感兴趣的,而是对她女儿白丽莱茜发生了兴趣。

白丽莱茜徘徊于两种欲望之间:她既渴望享受荣华――奢侈、权势――而又想遵守着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

22岁的白丽莱茜想,她应付这样的男人,决不让他(柯帕乌)真正了解她――她要使得他感到惊奇、怀疑。她决不让忧虑和失望的皱纹损毁她的容貌。她要设计,梦想,隐瞒,躲避。他得巴结她,不管他是谁。

柯帕乌体会到她那看穿一切的聪明心眼儿是多么了解他那狡猾的诡计啊,因而感到畏缩。但是,只要她肯屈服,他那巨大的财产的每一元钱都会很快地恭恭敬敬地堆在她的脚边。

白丽莱茜突然来到他跟前,惊人地、出人意料地说,她属于他了,因此,他有一种新生的感觉,几乎立刻就完全恢复了他旧日积极的心情。

八年来,柯帕乌觉得他的确已经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姑娘,那就是白丽莱茜. 傅列明,显然她并没有被他的性格或者声望所慑服,并且他那种一贯对女人所施用的手腕对她一点儿也不起作用。也可能由于这一点,再加上她对他所施展的媚术和魅力,他就产生了一种信念,那就是:以她的青春、美丽、明慧和她对自己价值的确信,她可以为他的权势和财富建立和维持一种应有的社交背景。如前所说,柯帕乌和女人的关系总是以在经济活动方面同样的原则为出发点的,

白丽莱茜是在柯帕乌失败的时候到他这儿来,对于他主要的贡献就是复活了他对意料不到的事情的信念,尤其对自己运气好转的信念。在他看来,她的个性是自私、持重、好讽刺,不过比他仁慈,比他富于诗意。

白丽莱茜需要由金钱构造的特权来表现她那种十分易变的气质,这样就有助于显出自己的美丽,并且可以满足她主要的是风雅的理想。她并不想在一定的艺术形式上表现自己,而只是想那样地生活下去,使她的生活和她的品格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她不只一次地想过,要是她拥有巨额财富,大权在握的话,她会多么有创造性地来运用它啊。她决不会把金钱浪费在深院巨宅、地产和排场上,而宁愿在她的周围造成一种优美的、具有灵感的气氛。

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似乎都在诠释“人生就是这样地在最高的希望中烦恼着,痛苦着”的感悟,在恶劣境遇中亦会保持的善良与美好的愿望。

5、 短命的慈善家-粉饰与感伤,作者的迷惘。

作者一度让柯帕乌出人意料地变成了“慈善家”和“赞助科学和艺术的财主”,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和天文台的钱捐献给芝加哥的一所大学,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如前所说,作者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塑造其笔下主人公时,或多或少呈现出游移状态,有批判,也有一定赞许。因为他不可能做到科学地阐释社会发展规律。也许作者这样塑造仅仅不过是情节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这产生了预期的效果,于是社会对于柯帕乌财产的数目造成了虚假的印象,既蒙蔽了舆论,也令金融寡头们认为柯帕乌如今是个有支付能力的人,因此他在纽约一家英美银行获得了贷款,这笔款子就使他成为芝加哥市内铁路的垄断者了。这种为了经济上的利益或为取得贷款而施行的慈善,确也为我们勾勒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一副社会图画。

四、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的文学写照

对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合二为一,形成金融及垄断资本,并产生金融寡头、工业托拉斯这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主要特点的描写,进而反映作为美国资本向英国扩张的资本输出,都无不表明资本主义走向其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与面貌。不仅此,作品亦广视角地深入反映了与其相应的上层建筑领域――政治层面的现实状况。

在第一部《金融家》中,在1871年芝加哥大火灾引起的美国经济恐慌中,柯帕乌由于破产而盗用费城市库公款受到控告,终于锒铛入狱,落到这般下场,与其说是偶然,也是理所当然,因为关键在于柯帕乌没有去巴结巴特勒、莫伦霍和辛浦生这三个左右着费城命运的“三头政治”,是这三巨头为了不被公开露丑,力图在市议会选举中获胜,在反对盗窃市库幌子下,抛出了自己的同伙和劲敌――柯帕乌做了替死鬼。因而也富于形象地说明了美国法律和所谓“民主”、“自由”的实质。

正因此,在第二部《巨人》中,柯帕乌在芝加哥大肆扩张时便大肆收买芝加哥市议会的全部成员和伊利诺州的参议员。书中描写了那些议员们怎样为了几千美元就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那些法院和律师又怎样巧妙地为大资本家效劳;那些报纸舆论又怎样作为资产者的代言人等等。后来对这些人发号施令的已经不是“原始式的政治巨头”,而是柯帕乌了,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与政界的关系以及资产阶级民主的真实图景。

五、  经济细节-胜过历史、经济、统计学家。

(1987年春为湖北高等金融专科学校学生准备的文学报告会提纲,却未全部完成)

浏览:3836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