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群众报》出版特刊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

薄文军 发表于2021-05-26 05:40:54

80年前《群众报》出版特刊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

薄文军  撰文

东营市收藏着一套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资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山东清河区委机关报《群众报》的电子文档。其中1941年7月1日出版的第171期,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首次隆重纪念党的诞生纪念日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开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反动军阀政府残暴统治之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纪念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随之进入大革命时期,因为忙于国共合作、工农运动、北伐战争,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依旧无暇“为自己过生日”。接下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腥风血雨,党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用于革命斗争,更是无法顾及自己的诞辰。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当时在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大”代表和见证者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1921年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1941年6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郑重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作者注: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下文同),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也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群众报》推出“中共二十周年”特刊

《群众报》是中共山东清河区委(前身为清河特委、清河地委)机关报,于1939年8月1日在山东桓台县东沙沟河子创刊,时任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撰写了《发刊词》。《群众报》初为不定期的油印小报,由特委秘书处负责,在特委所属各县发行,每期印量500份左右。

同年9月,《群众报》与清河区主力部队的《前线报》合并,由油印改为石印,并正式成立报社,活动在小清河沿线。1940年,群众报社随清河区党政军机关迁到广北的牛家庄、北隋一带(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政府驻地)。1941年秋,又随清河区后勤机关迁至垦区八大组(今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政府驻地)。

随着广北、垦区等中心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群众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工作人员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60多人,报纸由原来的石印改为铅印,印刷质量大为提高,发行数量成倍增长,刊登内容日渐丰富。

刊载《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刊的1941年7月1日《群众报》(第171期)共有四个版面,报头居中,横排右起,右侧报眼标明出版日期、总期数等。左侧报眼是中共清河区委群委会书记刘群署名的贺词“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斗争的旗帜,人民的希望。”版面内容文字及标题均为竖排右起。头版最右端上下贯通的通栏标题《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上半版头条位置,是山东清河区国民参议会议长、民主人士李植庭手书的贺词:

你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利器,解除民众痛苦的良方;你是民族解放的灯塔,世界和平的曙光。

你有二十年来革命斗争的经验,你有雄伟无比的不可摧毁的力量。领导群众发动武装。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为争取中华民族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恭祝

你身体健壮,万寿无疆。

李植庭  七月一日

头版下半版位置刊发解放日报社论《为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

当日第二版头条,“中共诞辰二十周年纪念”栏目刊发消息《清河区参议会及各救总会向中共中央致敬》。同时刊发了新华社发布的晋察冀等其他解放区的消息。第四版,整版刊发未署名文章《拥护中国共产党》《清河党是怎样壮大起来的》,两篇文章交错排版,各占半版篇幅,整个版面密不容针、庄重大气。

李植庭(1871~1964),原名李三槐,山东省寿光县崔家庄(今属寿光市田柳镇)人,清河区知名教育人士。先后在本县带头捐资创办崔家庄初等小学、双凤学校(高等小学)、寿光县立第八小学等,并任校长。大革命时期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协助当地党组织创办农民学校、同乐会、国术馆,并兼任国术馆名誉馆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积极参与“寿光县抗敌后援会”组织工作,大力支持牛头镇起义和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建设。1940年12月,当选为清河区参议会议长。此后,随军转战小清河南北、黄河两岸,以古稀之年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被誉为“抗战老人”,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授予其“劳动模范”“拥军优属模范”等光荣称号。1944年春,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李植庭当选渤海区国民参议会议长。1946年10月,75岁高龄的李植庭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李植庭被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委员,分管教育工作。山东省政协成立后,当选第一、二届省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生活朴素,热心公益,1950年起累计为地方教育事业捐款3859。1964年,李植庭因病去世。山东省政府、省政协派员参加他的葬礼,赞誉他“教到老,学到老,教学到老;勤一生,俭一生,勤俭一生。” 

同期刊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新闻

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七一”之前一周的时节,纳粹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其三个仆从国,集结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万门大炮、190艘军舰,兵分三路,从北、中、南三个方向闪击苏联。苏联红军奋起反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7月1日的《群众报》,在隆重刊发《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刊新闻的同时,用总计接近2个整版的版面刊发了苏德战争爆发的新闻。主要包括头版的解放日报社论《为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第二版的解放日报论文专载《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第三版一个整版的新华社消息。

《群众报》171期第三版头条新闻是消息《德法西斯强盗背信弃义突然侵犯苏联》。其他新闻还有消息《红军英勇保卫国土,击退各线德军》《苏联人民紧密团结、热烈集会、镇定工作,为祖国奉献一切》《加强伟大祖国防务,苏联工人积极生产》《英国亟图复仇,配合对德作战》;短讯《拉脱维亚人民奋起》《美国斥责希特拉(勒)》《土耳其宣布中立》等。

随后几天的《群众报》,继续刊发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四周年,以及关于苏德战争的报道。7月13日,《群众报》第175期第一版刊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第二版刊发《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清河区各机关团体举行隆重纪念大会》的消息。

活跃在清河平原的红色报纸

为了更好地传播革命文化、大众文化,服务于清河区抗日军民,《群众报》除刊登新闻之外还开辟了文艺副刊。1940年10月后,群众报社曾以“群众出版社”名义印刷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党风文献》《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书籍。

1943年冬季二十一天反“扫荡”期间,群众报社根据清河区委、清河军区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把机器和印刷材料埋藏在地下,组织了20多人的护厂队在印刷区附近活动。有个姓赵的小报务员被日军抓到后,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肯泄露报社的秘密,最后被日军的狼狗活活咬死。报社印刷部校对员刘波落入拉网搜索的日军手中,为了保护报社,他假装哑巴,一句话也不说,被日军残杀在荆条洼里。在这次大“扫荡”中,群众报社共有十几名工作人员不幸被俘,部分机器和印刷材料遭到敌人破坏。反“扫荡”结束后,报社迁移到毛丝坨村,迅速恢复了报纸编印发行工作。

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成立了渤海区。2月,《群众报》与原冀鲁边区的《冀鲁日报》合并,确定以《群众报》为中共渤海区委机关报。

同年6月,中共渤海区委党报委员会作出关于将《群众报》改为《渤海日报》和建立渤海日报社的决定。7月1日,《渤海日报》正式创刊。《渤海日报》为3日刊,四开四版(后改为对开四版),每期印数初为2万份,到1944年底增加到2.5万份,其中发行到敌占区426份。

抗日战争胜利后,《渤海日报》于1945年9月由垦利县迁往新建立的惠民市(析惠民县地设立,与惠民县并存,机关驻地惠民城,1948年4月撤销)。

1950年4月25日,渤海区撤销前夕,《渤海日报》正式停刊。从《群众报》创刊到《渤海日报》终刊,10年零9个月的时间,这份红色报纸随着党政军机关转战南北,在硝烟炮火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东营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黄河口地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媒体人。)

 


浏览:1448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