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挑战性的影片——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文/邢光)

星光 发表于2019-12-24 21:51:18

一部用平实的电影手法表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人现实生活的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赢得西方观众的认可,获得五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影片走向世界的一种挑战。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却未能阻止用“莫斯科眼泪”作润滑剂在电影文化上产生的奇妙效果。

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三次流泪及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打动了东西方观众。在柳德米拉一手导演的一出小小生活恶作剧中(影片对莫斯科当代青年生活的一个善意讽渝),卡捷琳娜被电视台摄象师鲁多夫“始乱之、终弃之”,卡捷琳娜独身带着女儿,生产、学习、生活,她感到难,她哭了;第二次,卡捷琳娜从情夫那儿回来,但是她所需要的感情上的真正满足却并没有得到,在渴望中失望,她哭了;第三次,她“等了很久”终于,果沙闯进了她的生活,她害怕失去他,她又哭了,这是一个普通的、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的哭。卡捷琳娜具有一个女人所具有的一切,女人要求的她同样要求,女人所具有的弱点她同样具有。作者不加掩饰地将她性格中的种种都坦露出来,使之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让人评判。导演缅绍夫曾在美国说,“这部影片它表现了人性、友谊和爱情”(《世界电影》1981.6期),这不能不是影片取胜的一个原因。

image002.jpg

2002年1月在罗马与意大利女青年合影

卡捷琳娜更是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人,一个真正的人显现在银幕上的。她顽强地发展自己,执着地追求生活,不向命运低头,放射着思想和精神的光芒。这种充分显示出来的人的气质是打动观众的更主要的方面。

果沙的形象正是对这一点的有力映衬,也回答了柳德米拉的生活观。果沙不去追求那种“时髦的、有威望的工作”,而是干自己乐意干的事情,在家庭生活中,他也不允许卡捷琳娜用厂长的口吻与他说话,这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应有的尊严。而这一切与委锁的鲁多夫形成鲜明对照。因而,卡捷琳娜与果沙的相遇似乎带有偶然性,但两个主人公的结合又是必然的。

卡捷琳娜一个来自外省的姑娘,一个独身的母亲,一个普通女工,靠着奋斗,成为一个大企业的领导人,这反映了苏联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新的方面。

所以,作者通过主人公个人世界的道德题材,实际上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婚姻、道德、人的精神世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内容深厚,主题积极,探索具有挑战性。

影片在苏联国内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有“好莱坞”化倾向,苏联高中女学生认为“象卡佳这样一个聪明、目标明确的女人还允许自己和别人私通,那么这种行为就没有什么不道德”(《世界电影》1981.7期)。但苏联电影委员会主席叶尔马什却给予充分肯定:“当影片主要表现的是一个本身体现着时代的政治和道德理想的具有社会积极性的主人公时,当影片的整个结构都渗透着敏感的时代热情时,我们就得到一部使观众激动、无愧于我们当代人的作品”(《世界电影》1981.7期)。然而,高中女生们提出的问题却又不得不令人深思。

然而,影片正是因这种打破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神秘感、充满探索、充满挑战的内容而赢得了观众。

引苏联电影评伦家鲍夏的话作结,在题为《透过命运的时代》长篇评论中,他说:“这里有动人心弦的人情味,有真实可信的音调——它必然唤起人们相应的内心反应;有引起社会兴趣的道德论理问题;有对社会学家努力研究的人类生存中的种种问题的直接的结论,在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即敏锐、又准确,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便制造出一部极有感染力的表现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片,这部影片能使你理解生活,促使你思考,并使你得出一种确定不移的结论,它铭记下人民生活中一系列重要的方面。” 

(写于1982年4月20日)

image004.jpg

阿姆斯特丹运河,电影《阿姆斯特丹的水鬼》拍摄地

浏览:1005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