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合理利己思想(文/邢光)

星光 发表于2019-12-24 22:28:52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利己与自私自利同等相待。殊不知,费尔巴哈人本思想中重要一点便是合理利己。

 一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                                       

    美德无非是那种追求人们的幸福的愿望,感官的痛苦和快乐致使人们行动和思想,他们是推动精神世界的唯一砝码。

   所有的一切属于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因为生活和幸福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二是幸福和义务必须结合。

   追求本身还不是道德,道德总是和人应尽的义务联系在一起,人既应对自己尽义务(这就是道德中的自律),也应对他人尽义务(道德中的他律),这就是说,追求幸福这种出于生物自我保存的本能,是道德的源泉,却并非道德。但是,对这一道德的源泉不能低估,许多伦理学家说没有德行就没有幸福,然而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

    费尔巴哈认为“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末也就缺乏道德的必需品. 那末也就缺乏道德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末不问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   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

   费尔巴哈指出,人对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是别的,而是一些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为了保持或获取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是必要的,并且是由追求幸福而出现的,是由于从经济上知道它们与人的幸福,与人的本质相一致而形成的。  

  利己主义是同人的道德自律完全一致的,费尔巴哈十分重视在道德中的地位,认为是道德的必要成分,是道德的基本构成部分,与生俱来的,须基于自爱。

  利己主义也是一切良善的原因。

  如果不是利己主义,那么是什么产生出农业、商业、艺术和科学呢?如果不是利己主义,因为不愿意把自己所爱的对象与别人平分而禁止奸淫,那么,是什么创造出贞洁之美德呢?故利己主义是美德的第一立法者和原因。

   三是道德是合乎人性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向

   善恶观也立足在人本主义之上,“善乃包含于从本性之中,甚至包含于人的利己主义之中;善不外乎就是与一切人的利己主义相适应的东西,恶不外乎就是只适应于和只适合于仅仅某一个阶级的人的利己主义,从而需要以损害别个阶级的人的利己主义为代价的东西”。这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本位。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趋善避恶出于人的本性,人所以能摆脱追逐享乐、放纵淫欲、饮食无度的恶德,是因为从经验和历史看,这种恶德不利于人发展,因此,人的善恶观不是建立在超自然主义的道德自律上,建立在某种非感性的绝对命令至上。

   费尔巴哈着重指出,人的趋善避恶不仅从个人的某些自然本能出发,而且还从人作为一个类这一整体出发。

  “理论上和实际上不承认他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权力能力,也是不道德的;看见他人的不幸而无动于衷,或不注意这种不幸所带给我们自己的对于幸福追求的损害,也是不道德的。”阐明了道德与同情心的关系,肯定了叔本华将同情心当作道德的基础,作为真正唯一的道德的动机的思想。但费尔巴哈同情心的出发点仍是人本主义,人之所以有同情心,是基于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一个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人,他是要追求幸福的,但是他意识到单个人的存在不能脱离人的整个族类,“我”与“你”处于不可分的联系中,利己主义必须和利他主义结合起来,因此,人总是既爱自己又爱他人,自爱和他爱、自律和他律始终融合在一起,把爱作为维系“我”和“你”的关系,维系人的整个族类关系本质的联系物。

    “我的良心的呼声不是独立的呼声,它不是由蔚蓝的天空响彻下来的呼声或以某种自然发生的神奇方式由自身发生出来的呼声;它只是受我损害的人的苦痛叫  喊的回声,也是一个由于侮辱了别人而同时侮辱了自己的人的有罪判决的回声”

 “良心的声音就是受难者号召复仇的声音。”

   人之所以在某种行为损害了别人之后发生良心的觉醒,是因为人按其本性是追求幸福的,不仅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不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也就是对于自己追求幸福的一种保证。既然一种行为已经造成他人的不幸,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异化,这种情况下,人会由于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而走向思考,走向认识、走上道德上的自我批判。

   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所言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故他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而从道德的自然基础、道德的自在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把爱作为他的道德理论核心,认为爱是人性永恒和神圣的素质。所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在伦理学范围内又必表现为人道主义及超阶级的爱。

   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解放不是通过社会关系的变革、革命,而是通过贯彻某种道德理想来实现,可见其较于马克思主义来说的局限性。

  尽管作这样的评价,但上述那些有趣的表述对今人依然具有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时,对于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一点,完全不必那么崇高,其实这也正是你自我发展和完善所必须的,

    关爱和帮助别人正是在关爱和帮助自己;而合理利己,你必须利他,道德中的自律和他律亦是相辅相成的。

    (“百度”诠释:到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甚至有了长足发展,如“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59)。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他并用比较心理学的资料论证,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并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梅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处境虽然带有悲剧的性质,但能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趋向光明的未来。”)

浏览:1215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