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星光 发表于2019-12-31 16:25:46

    党的十六大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位一体”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无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还是手段,文化的发展在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越来越突出。同时,当前,我们正处于两大背景中,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新的历史起点上,是深层次矛盾凸显期;二是现代社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客观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快速增长,渴望得到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这表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都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只有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形成这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我省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荆楚文化内涵与底蕴,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富矿藏和宝贵资源。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形象的基本元素、文化象征和主要标志之一。文化遗产的构成有如:物质类文化遗产即文物;以传统习俗、礼仪、技艺等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思想精神遗产等。我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荆楚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对全省文学艺术、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依托与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不断获得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专家学者认为,楚文化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上具有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和屈骚文学六大要素(支柱)或特征;并形成荆楚文化五大精神实质: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诚信的时代精神。如我省出土文物编钟、编罄,鹿角立鹤、虎座凤架鼓、鸟人、虎座立凤、单头镇墓兽及一些器物的纹饰等,既显示为某种文化图腾,又无不表现出追新逐奇精神特质和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这些考古发掘实证与研究,均对于我省文化事业发展起到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始终继承荆楚文化优秀传统,吸取荆楚文化丰富养料,从荆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辉煌。如荆楚文化中追新逐奇精神特质在艺术表现上充满了风云诡谲(jue)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尤其使得我省的舞台艺术获益非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钟乐舞》立于舞台赴世界各地演出,广泛传播了荆楚文化;到二十一世纪《钟鸣楚天》的排演,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大气磅礴、美仑美奂的开幕式演出《极目楚天舒》,以至今天《荆风楚韵》的排演,荆楚文化的要素与特质均作为系列艺术元素深深镶嵌进这些舞台艺术的瑰宝中。

   而我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领域更是继承和弘扬荆楚文化的广阔平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欢迎。全省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观众踊跃,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文化饥渴,表明荆楚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样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这对于我们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立共同理想、鼓舞群众,开辟了多么广阔的舞台与空间。

    因此,荆楚文化深远的历史渊源、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展学术研究,进行艺术生产,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博事业的丰富矿藏和宝贵资源;不仅如此,将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对于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进而建设先进文化与和谐湖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全面推进博物馆建设 大力发挥其重要文化传播功能

   博物馆是民族文化历史的魂魄所在。“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而人们观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或地方,首先是从文化上着眼,现在,参观历史遗址或博物馆已成为外国领导人国事访问必选项目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人旅游观光的主要动机与目的之一

    进而,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大趋势下,保持文化的独特性、独有性,传承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更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并涉及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

    正因为此,党中央英明决策,在全国普遍实行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中央财政每年拿出近20亿元补贴博物馆免费开放,这对于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保护历史文化的意义何其巨大。

   2007年11月5日,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中部地区免费向社会开放,2008年,省博物馆年参观人数即从年30万人次猛增至130万人次,2009年达140万人次;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后,观众由原年3万人次猛增至90万人次;2009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840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愉悦群众身心的精神家园,新兴的旅游景点。并且,也成为我省文化系统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

   2009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河南博物院,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指出:“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作用,有利于加强文物的保护、发掘、管理、研究和利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鉴赏、文化体验等服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充分宣传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伟大创造,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学习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升华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段论述高屋建瓴,阐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继而提出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博物馆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我国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性任务。

   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即文化厅、文物局领导的指示要求,我以为,我省进一步全面推进博物馆建设,要从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下功夫。

   湖北省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在首批八座博物馆中排位第六。要进一步落实省领导视察时对省博物馆新一轮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要立足于高起点,定位于建成国家一流博物馆。”首先要做好规划方案及论证,在目前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全省文物资源,形成省博新的展陈方向,如20世纪遗产、民俗以及大力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等,制订省博新的发展蓝图。

   应结合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谋划全省博物馆建设,中等城市与文物资源丰富县市均应拥有博物馆(纪念馆)。目前,继随州、黄石、武当、石首博物馆,新四军五师纪念馆等新馆陆续建成开放,咸宁、鄂州、黄冈博物馆新馆已相继开工,辛亥革命博物馆即将动工建设,襄樊博物馆已完成选址。

  同时,应大力拓展市、县博物馆的展陈功能。目前,市、县博物馆大多以历史类文物器物展陈为主,应考虑加以大的拓展,如民俗、县(市)史治沿革展等,以综合反映地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具有标志性的重要内容。

    同时,在新一轮行业博物馆、社会办特色博物馆建设上应有大的突破,形成新成果。

    到过华盛顿的都知道,在国会山和华盛顿纪念碑中轴线上有一块巨大的绿地,即所谓的国家林荫大道,两旁聚集了12座博物馆,形成蔚为壮观的博物馆群,有历史的、艺术的、自然的、印第安土著民族的、航空航天的,到华盛顿,没有不参观博物馆的,其在传播本国历史、文化以至世界多元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观这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给人莫大启示,激发人们对寻求和平、增长知识、探索人类进步和科学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而其中9座博物馆隶属于史密森学会,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官方性质博物馆机构,下属16座博物馆、美术馆和一座国家动物园,共收藏1.4亿件艺术品和标本,博物馆全部对公众免费开放,每年接待约4千余万人次观众。

    因此,行业博物馆、社会办特色博物馆建设将是我省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的重要领域,省领导视察时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我们应认真领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抓住机遇,引导实施。在目前我省已有地质博物馆、钢铁博物馆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建设汽车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诸领域、诸门类、如历史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民俗民族类、综合类等博物馆。这也是保护工业遗产、二十世纪遗产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

拓展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上“各尽其能”,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上“各得其利”有效媒介和方式之一。

    在软件建设方面,“ 要注重创意设计,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文化的表现力,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展览的震撼力和视觉效果,增强展览的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要增强展览的参与性、互动性,通过模拟场景、多媒体背景介绍、动手制作等多种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把文物鉴赏提升为文化体验”;目的是“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使群众通过耳听、眼看、心想,赞叹祖国的辉煌历史,感怀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人们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热爱祖国,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从目前全省已对外免费开放的79家博物馆、纪念馆来看,离这些要求尚有很大距离,而随着连续两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与提升展览水平补助经费,各级各类博物馆应切实利用好这些资金,尽力、尽快改变展陈内容单一、陈旧,手段落后等问题。

                 三、创新思路 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惠及民众

    当前,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有条件也应该探索研究如何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划为现实的文化发展项目,以更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丰富的文物资源对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依然薄弱。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重视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掘,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在推进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过程中,突出城市文化内涵,切实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遗址、革命旧址及文物。加强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熊家冢墓、屈家岭文化遗址等文化保护,建设好辛亥革命博物馆、中山舰旅游区、盘龙城遗址保护等工程。”明确要求“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拓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视野和领域,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是前提,利用是过程,管理是手段,目的是将珍贵文化遗产、中华文明、荆楚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一要拓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

   要进一步增强时代意识、社会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增加陈列展览等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作用,是加强文物的保护、发掘、管理、研究和利用的最现实的载体,有利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国家级、省级博物馆要率先探索实施,大力完善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旅游功能等。如美国有88%的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如法国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都设有自助餐厅、酒吧、咖啡厅、公共大餐厅等等,公共服务设施很多。因此,这应该成为我们更多关注和创新的领域。

    二要将文化遗产蕴含的厚重历史文化转划为现实文化发展项目。

    这些年,我省在配合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三峡、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中,树立课题意识,使考古发掘不仅是发掘、更成为考古研究,又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如三峡考古中形成了对长江中游文化序列的认定,深化了对长江文明的认识;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幸福院遗址的考古研究,基本勾勒出该地区文化演变及浓郁的区域文化特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考古学文化此消彼长,及其在该地区交流、融合,并填补了夏商周时期文化在该地区发展阶段的若干空白,这都进一步增厚了我省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了内涵和底蕴,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对荆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又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省在注重传统文物类别基础上,加大对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及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力度,发现一批相关重要遗存,如南漳的明清民居、山寨及造纸作坊,黄石的近代工业遗迹,神农架的川鄂古盐道,五峰的古茶道,崇阳的古堰群,石首的新石器时代城址群,武汉的抗战遗存等,填补了省内或地方文物类别的空白,进一步提升了我省文物资源大省地位;“三普”中启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武汉近代建筑史迹、洋务运动时期工业遗产、茶叶之道、炎帝时期文化遗址、土家吊脚楼、藩王遗存等14个专项调查项目,以课题形式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研究,将为深化我们对荆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进一步发挥新的作用。

   依托这些考古研究新成果,各地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以期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形态,成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应该大力拓展和积极支持各地依托文化遗产,发掘区域特色文化,如“神农炎帝文化”、“楚文化”、 “巴文化”、“三国文化”、“陨阳抚治及汉水文化”、“辛亥革命首义文化”、“红色文化”等;同时,积极利用“三普”成果,推出新的“文化线路”、工业遗产及二十世纪遗产、乡土建筑,打造特色旅游资源,发挥效益,不断加大文物资源、历史文化积淀对经济社会与旅游发展的支撑力,惠及文化民生。

   三是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在城市建设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城市所蕴藏的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保护乡土建筑、古村落环境风貌、民情风俗和人文景观,保持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大遗址保护和规划中,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打造楚纪南城、龙湾遗址、盘龙城遗址成为古遗址主题公园,将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成为文物合理利用新亮点。总之,在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应当关注文物所依存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保持浓厚的文化环境,创造美好的宜居环境,使人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四是开发文物复仿制工艺品,打造旅游商品。

  我省出土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鹿角立鹤等青铜器,以及漆器、丝绸等文物,工艺精湛,图案精美,为我省复仿制文物工艺品开发创造了条件。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改变我省旅游商品档次不高,品种不多、地方特色不浓,文化含量低状况,进而,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 推动旅游经济文化发展。

浏览:1329次

评论回复
首页
检索
我的